首页--政治、法律论文--中国政治论文--政治制度与国家机构论文--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论文

我国区域内地方政府合作机制研究

摘要第5-6页
Abstract第6页
第1章 绪论第10-15页
    1.1 论文选题背景与意义第10-11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选题背景第10-11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选题意义第11页
    1.2 文献综述第11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国内相关研究第11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国外相关研究第12-13页
    1.3 研究方法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资料研判法第13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历史分析法第13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比较分析法第13页
        1.3.4 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分析方法第13-14页
    1.4 创新点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地方政府作用的突出第14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地方间关系的整合第14页
        1.4.3 探寻地方政府合作机制路径第14-15页
第2章 理论基础第15-20页
    2.1 概念界定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区域第15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地方政府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地方政府合作第16页
        2.1.4 地方政府合作机制第16页
    2.2 理论基础第16-2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市场经济理论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府际关系理论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“囚徒困境”博弈理论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集体行动理论第19-20页
第3章 区域内地方政府合作的历史、现状与动力需求第20-27页
    3.1 地方政府合作的发展历程第20-21页
    3.2 区域内地方政府合作的现状第21-2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区域内地方政府合作的主要内容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区域内地方政府合作组织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区域内地方政府合作形式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区域内地方政府合作的领域不断深化第22-24页
    3.3 加强我国地方政府合作的动力与需求分析第24-27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顺应经济全球化、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需要第25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合力解决公共社会问题的需要第25-27页
第4章 区域内地方政府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第27-31页
    4.1 区域内政府合作存在的问题第27-29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重复建设、产业同构趋同第27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地方保护主义盛行,合作举步维艰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合作中公共物品供给不足,公共事务治理失灵第28页
        4.1.4 合作大多还停留在较低水平第28-29页
    4.2 影响区域内地方政府合作的原因分析第29-3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制度层面的原因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管理层面的原因第30-31页
第5章 区域内地方政府合作机制的路径探寻第31-40页
    5.1 正确定位政府角色,构建服务政府第31-33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法治型政府和有限型政府第31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服务型政府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5.1.3 责任型政府第32页
        5.1.4 开放型政府第32-33页
    5.2 完善区域内合作组织,提供协作平台第33-35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中央运行组织第33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市场运行组织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地方政府间合作组织第34-35页
    5.3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,改善制度环境第35-40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推进相关法治建设,完善相应的法律制度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建立相应的激励评价与行为约束机制第37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,减少地方保护动因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5.3.4 完善地方政府及其官员政绩考核制度第38-40页
第6章 结论第40-41页
    6.1 中央和地方联动建立区域内地方政府间合作的平台和机制第40页
    6.2 建成成熟、完善的区域内地方政府合作机制仍需各方的努力第40-41页
参考文献第41-44页
致谢第44-45页
作者简介第45-46页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著及获奖情况第46页

论文共46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北斗定位算法及其在嵌入式导航中的应用
下一篇:动力伺服刀架转位系统可靠性灵敏度分析与稳健优化设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