致谢 | 第5-6页 |
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目录 | 第9-11页 |
1 引言 | 第11-16页 |
1.1 课题研究背景 | 第11-12页 |
1.2 相干光通信技术的发展和研究现状 | 第12-13页 |
1.3 载波相位噪声估计及补偿技术的研究现状 | 第13-15页 |
1.4 论文组织结构 | 第15-16页 |
2 相干光纤通信系统概述 | 第16-32页 |
2.1 光纤通信系统 | 第16-19页 |
2.1.1 传统光通信系统基本结构 | 第16-17页 |
2.1.2 相干光通信系统基本结构 | 第17-18页 |
2.1.3 相干光纤通信系统优点 | 第18-19页 |
2.2 相干接收技术 | 第19-22页 |
2.2.1 相干检测的基本原理 | 第19-21页 |
2.2.2 零差检测和外差检测 | 第21-22页 |
2.3 相干接收机类型 | 第22-27页 |
2.3.1 2×490°混合器 | 第22-24页 |
2.3.2 相位多样性与偏振多样性相干接收机 | 第24-27页 |
2.4 相干光传输系统中的链路损伤 | 第27-30页 |
2.4.1 光纤损耗及噪声 | 第27-28页 |
2.4.2 光纤的色散 | 第28-29页 |
2.4.3 偏振模色散 | 第29-30页 |
2.4.4 非线性效应 | 第30页 |
2.5 相干光通信仿真系统 | 第30-31页 |
2.6 本章小结 | 第31-32页 |
3 传统的光载波相位估计技术的研究 | 第32-49页 |
3.1 相干光通信载波相位估计概述 | 第32-37页 |
3.1.1 相干光载波相位估计的模型 | 第32-34页 |
3.1.2 相干光载波相位估计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分析 | 第34-36页 |
3.1.3 相干光载波相位估计技术概述 | 第36-37页 |
3.2 光学相位估计技术 | 第37-40页 |
3.2.1 光锁相环基本原理 | 第38页 |
3.2.2 光锁相环的关键性技术 | 第38-40页 |
3.2.3 光锁相环的缺陷 | 第40页 |
3.3 M次幂载波相位估计 | 第40-43页 |
3.3.1 M次幂载波相位恢复算法原理 | 第41-42页 |
3.3.2 M次幂算法的相位模糊及消除 | 第42-43页 |
3.4 40Gb/s DQPSK载波相位恢复的研究 | 第43-48页 |
3.4.1 激光器线宽对M次幂载波相位估计的影响 | 第43-44页 |
3.4.2 参数N对M次幂载波相位估计的影响 | 第44-46页 |
3.4.3 色散对M次幂载波相位估计的影响 | 第46-48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48-49页 |
4 QAM信号载波相位恢复技术 | 第49-65页 |
4.1 16QAM光信号载波相位估计 | 第49-50页 |
4.1.1 16QAM光信号调制格式概述 | 第49-50页 |
4.2 16QAM载波相位估计算法 | 第50-55页 |
4.2.1 盲相位搜索算法原理 | 第50-51页 |
4.2.2 改进的盲相位搜索算法原理 | 第51-53页 |
4.2.3 QPSK分割与最大似然估计结合的新型分割算法 | 第53-55页 |
4.3 基于De-MZM的星型16QAM信号载波恢复的研究 | 第55-64页 |
4.3.1 基于De-MZM的星型16QAM光信号的生成 | 第55-57页 |
4.3.2 100 b/s16QAM相干光通信系统载波恢复 | 第57-64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64-65页 |
5 总结与展望 | 第65-67页 |
5.1 总结 | 第65-66页 |
5.2 展望 | 第66-6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7-72页 |
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72-74页 |
学位论文数据集 | 第7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