致谢 | 第5-6页 |
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页 |
目录 | 第8-10页 |
1 引言 | 第10-18页 |
1.1 本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2 光伏并网发电系统 | 第11-15页 |
1.2.1 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的构成 | 第11-12页 |
1.2.2 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的分类 | 第12-15页 |
1.3 微型光伏并网逆变器的发展及研究 | 第15-17页 |
1.3.1 微型逆变器的国内外的发展 | 第15-16页 |
1.3.2 微型光伏并网逆变器的关键技术 | 第16-17页 |
1.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| 第17-18页 |
2 微型光伏并网逆变器拓扑的研究与设计 | 第18-32页 |
2.1 微型并网逆变器的设计要求 | 第18页 |
2.2 微型光伏并网逆变器拓扑结构的选择 | 第18-23页 |
2.2.1 DC-DC直直变换部分电路拓扑的分析比较 | 第19-23页 |
2.3 微型光伏并网逆变系统的组成和技术指标 | 第23-25页 |
2.3.1 微型光伏并网逆变器的主电路结构框图 | 第23-24页 |
2.3.2 微型光伏并网逆变器的技术指标 | 第24-25页 |
2.4 电压源高频链的反激型两极式微型逆变器拓扑的工作原理 | 第25-29页 |
2.4.1 反激变换器的工作模式分析 | 第25-27页 |
2.4.2 微型并网逆变器的仿真 | 第27-29页 |
2.5 本章总结 | 第29-32页 |
3 光伏并网逆变系统的控制策略 | 第32-52页 |
3.1 光伏电池的原理和特性 | 第32-37页 |
3.1.1 光伏电池的原理 | 第32-33页 |
3.1.2 光伏电池的特性 | 第33-34页 |
3.1.3 光伏电池的输出特性的仿真 | 第34-37页 |
3.2 最大功率点跟踪控制策略 | 第37-47页 |
3.2.1 最大功率点跟踪原理 | 第37-42页 |
3.2.2 最大功率点跟踪仿真模型输出波形分析 | 第42-47页 |
3.3 并网逆变器的控制策略 | 第47-51页 |
3.3.1 并网逆变器的控制方式 | 第47-50页 |
3.3.2 并网电流控制策略 | 第50-51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51-52页 |
4 孤岛检测技术研究 | 第52-66页 |
4.1 孤岛产生的原因和危害 | 第52页 |
4.2 孤岛发生的原理与检测盲区描述 | 第52-54页 |
4.2.1 孤岛发生的原理 | 第52-54页 |
4.2.2 Q_(f0)×C_(norm)坐标平面描述法 | 第54页 |
4.3 常见孤岛检测方法 | 第54-58页 |
4.3.1 被动式检测方法 | 第55-56页 |
4.3.2 主动式检测方法 | 第56-58页 |
4.4 改进的AFD检测策略 | 第58-60页 |
4.5 改进的AFD仿真与分析 | 第60-64页 |
4.5.1 THD与检测盲区分析 | 第60-62页 |
4.5.2 仿真验证 | 第62-64页 |
4.6 本章小结 | 第64-66页 |
5 微型光伏并网逆变器的软硬件设计及实验 | 第66-80页 |
5.1 硬件电路的设计 | 第66-74页 |
5.1.1 DC/DC变换器电路的设计 | 第66-69页 |
5.1.2 DC/AC变换器电路的设计 | 第69-72页 |
5.1.3 检测电路的设计 | 第72-74页 |
5.2 系统软件的设计 | 第74-76页 |
5.2.1 主程序模块 | 第74-75页 |
5.2.2 子程序模块 | 第75-76页 |
5.3 实验结果 | 第76-78页 |
5.4 总结 | 第78-80页 |
6 结论 | 第80-8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2-86页 |
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86-90页 |
学位论文数据集 | 第9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