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1-19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1页 |
1.2 文献综述 | 第11-15页 |
1.2.1 能源回弹效应存在的研究 | 第12-14页 |
1.2.2 抑制能源回弹效应的研究 | 第14-15页 |
1.3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| 第15-16页 |
1.3.1 研究目的 | 第15页 |
1.3.2 研究意义 | 第15-16页 |
1.4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| 第16-19页 |
1.4.1 研究内容 | 第16-17页 |
1.4.2 创新点 | 第17-19页 |
第2章 基本概念及理论基础 | 第19-27页 |
2.1 基本概念 | 第19-22页 |
2.1.1 基本概念介绍 | 第19-21页 |
2.1.1.1 生产者、消费者、政府 | 第19页 |
2.1.1.2 能源效率 | 第19-20页 |
2.1.1.3 能源回弹效应 | 第20-21页 |
2.1.2 相关概念界定 | 第21-22页 |
2.1.2.1 有关能源效率收益的概念 | 第21-22页 |
2.1.2.2 能源效率收益结构 | 第22页 |
2.2 理论基础介绍 | 第22-27页 |
2.2.1 需求定理介绍 | 第22页 |
2.2.2 供给定理介绍 | 第22-23页 |
2.2.3 国家相关职能介绍 | 第23页 |
2.2.4 需求弹性 | 第23-27页 |
2.2.4.1 需求的价格弹性 | 第23-24页 |
2.2.4.2 需求的收入弹性 | 第24-27页 |
第3章 我国能源回弹效应状况分析 | 第27-35页 |
3.1 我国能源效率及能源消耗状况 | 第27-29页 |
3.1.1 整体经济的能源效率 | 第27-28页 |
3.1.2 工业部门的能源效率 | 第28-29页 |
3.2 我国能源回弹效应状况 | 第29-35页 |
3.2.1 宏观经济的能源回弹效应 | 第29-31页 |
3.2.2 工业部门的能源回弹效应 | 第31-32页 |
3.2.3 钢铁行业的能源回弹效应 | 第32-33页 |
3.2.4 小结 | 第33-35页 |
第4章 抑制生产者能源回弹效应模式设计 | 第35-45页 |
4.1 抑制生产者能源回弹效应模式总体设计 | 第35-37页 |
4.1.1 设计抑制生产者能源回弹效应模式原因 | 第35-36页 |
4.1.1.1 生产者是能源回弹效应的主要制造者 | 第35-36页 |
4.1.1.2 抑制生产者能源回弹效应可有效抑制全社会的能源回弹效应 | 第36页 |
4.1.1.3 抑制生产者能源回弹效应具有可行性 | 第36页 |
4.1.2 抑制能源回弹效应模式 | 第36-37页 |
4.2 构建能源效率收益测算模型 | 第37-40页 |
4.2.1 能源效率收益测算模型 | 第37-38页 |
4.2.2 能源效率收益测算模型的应用 | 第38-40页 |
4.2.2.1 数据来源及整理 | 第38-40页 |
4.2.2.2 能源效率收益测算结果 | 第40页 |
4.3 能源效率收益分配初步设计 | 第40-41页 |
4.3.1 能源效率收益分配的依据 | 第40-41页 |
4.3.2 能源效率收益分配方案 | 第41页 |
4.4 国家收益获取及再分配初步设计 | 第41-45页 |
4.4.1 国家收益获取方法 | 第41-42页 |
4.4.2 国家收益再分配方案设计 | 第42-45页 |
第5章 抑制能源回弹效应模式运行效果仿真 | 第45-55页 |
5.1 工业能源效率收益分配方案 | 第45-52页 |
5.1.1 第一种类型收益结构 | 第45-47页 |
5.1.1.1 收益结构(1,1) | 第45-46页 |
5.1.1.2 收益结构(1,2) | 第46页 |
5.1.1.3 收益结构(1,3) | 第46-47页 |
5.1.2 第二种类型收益结构 | 第47-52页 |
5.1.2.1 收益结构(2,1) | 第47-49页 |
5.1.2.2 收益结构(2,2) | 第49-51页 |
5.1.2.3 收益结构(2,3) | 第51-52页 |
5.2 国家收益获取及再分配 | 第52-55页 |
5.2.1 国家收益获取 | 第52页 |
5.2.2 国家收益再分配 | 第52-55页 |
第6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| 第55-59页 |
6.1 研究结论 | 第55-56页 |
6.2 政策建议 | 第56-57页 |
6.3 研究不足 | 第57-5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9-63页 |
致谢 | 第63-65页 |
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| 第6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