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农业科学论文--农业基础科学论文--土壤学论文--土壤物理学论文

福建变性土物理特异性研究

中文摘要第2-4页
Abstract第4-5页
中文文摘第6-13页
第1章 绪论第13-25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3-14页
    1.2 国内外变性土研究概况第14-22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变性土的分布与发生第14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变性土发育特征第16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变性土的管理第19-21页
        1.2.4 物理特异性有待深入研究第21-22页
    1.3 研究的主要内容、方法及技术路线第22-25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研究的主要内容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研究方法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技术路线第23-25页
第2章 福建变性土成土概况及理化和生产特性第25-43页
    2.1 福建变性土成土条件概况第25-35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地理分布第25-28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气候条件第28-30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母岩状况第30-32页
        2.1.4 地形、水文及植被状况第32-34页
        2.1.5 时间年龄第34-35页
    2.2 福建变性土成土过程第35-3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蒙脱化过程第35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开裂过程第35-37页
    2.3 土壤理化特征第37-38页
    2.4 农业生产特性第38-42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变性土的増肥性高第38-41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变性土的耐旱性强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2.4.3 变性土的通透性差第42页
    2.5 小结第42-43页
第3章 福建变性土胀缩性表征分析第43-55页
    3.1 变性土物理性质一般特征第43页
    3.2 特殊土与变性土胀缩表征的差异第43-48页
    3.3 变性土增湿完全膨胀表征第48-50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试验方法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试验结果及分析第49-50页
    3.4 变性土不完全胀缩表征分析第50-54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试验方法第50-51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试验结果及分析第51-54页
    3.5 小结第54-55页
第4章 研究区土壤颗粒粒径分布分形维数特征分析第55-81页
    4.1 样区土壤形态第55-60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前亭大社香蕉林地土壤形态第55-56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前亭大社菜地土壤形态第56-57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圩仔龙眼林地土壤形态第57-60页
    4.2 土壤粒径分布分形维数的统计特征第60-7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样品采集与应用模型第61-63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结果与分析第63-72页
    4.3 土的颗粒级配曲线及其与土壤粒径分布分维的关系第72-78页
    4.4 小结第78-81页
第5章 变性土表土结皮及裂隙分析第81-105页
    5.1 裂隙的统计及发育程度的表示方法第81-83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裂隙的统计方法第81-83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裂隙发育程度第83页
    5.2 重塑土裂隙形成及发展阶段研究第83-88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蒸发条件下重塑土裂隙形成过程试验第83-84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试验结果及分析第84-88页
    5.3 土体裂隙的测定第88-102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土中裂隙分维数的计算方法-数盒子法第89-90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变性土表面裂隙的二值化统计方法第90-91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求算方法的Matlab实现第91-92页
        5.3.4 试验方法与步骤第92-96页
        5.3.5 试验结果及分析第96-102页
    5.4 小结第102-105页
第6章 表土结皮对边坡稳定性研究第105-117页
    6.1 起始降雨条件下边坡水分转化的影响因素分析第106-110页
        6.1.1 产流试验布设第106-107页
        6.1.2 变性土边坡雨水入渗特性及过程分析第107-109页
        6.1.3 变性土边坡产流强度特性第109-110页
    6.2 边坡雨水侵烛产沙过程特征第110-115页
        6.2.1 边坡侵蚀产沙过程特征第111-113页
        6.2.2 边坡土壤侵蚀与土壤退化第113-115页
    6.3 小结第115-117页
第7章 研究成果的实践意义与变性土管理策略第117-125页
    7.1 研究成果的实践意义第117-120页
        7.1.1 研究成果在农业上的意义第117-119页
        7.1.2 研究成果在工程上的意义第119-120页
    7.2 变性土的管理策略第120-124页
        7.2.1 在农业上的利用策略第120-122页
        7.2.2 在工程上的利用策略第122-124页
    7.3 小结第124-125页
第8章 结论与展望第125-129页
    8.1 主要研究成果第125-126页
    8.2 研究的创新点第126-127页
        8.2.1 充实完整福建变性土研究第126页
        8.2.2 引入工程力学研究法第126-127页
        8.2.3 进一步发挥变性土生产潜力第127页
    8.3 展望第127-129页
参考文献第129-141页
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第141-143页
致谢第143-1页
个人简历第1-149页

论文共149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论实体经济
下一篇:生计资本视野下的生态脆弱区可持续发展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