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2-3页 |
Abstract | 第3-4页 |
中文文摘 | 第5-8页 |
目录 | 第8-13页 |
Contents | 第13-15页 |
绪论 | 第15-33页 |
第一节 研究背景 | 第15-19页 |
一、金融危机暴露虚拟经济过度的弊端 | 第15-16页 |
二、脱实向虚是当前我国经济的主要风险 | 第16-17页 |
三、复苏实体经济是党和国家的重要决策 | 第17-19页 |
第二节 国内外学术界的相关研究动态 | 第19-25页 |
一、实体经济的国外研究动态 | 第19-20页 |
二、实体经济的国内研究动态 | 第20-25页 |
第三节 实体经济的研究意义 | 第25-28页 |
一、理论意义 | 第25-27页 |
二、现实意义 | 第27-28页 |
第四节 实体经济的研究方案 | 第28-30页 |
一、研究思路 | 第28-29页 |
二、研究方法 | 第29-30页 |
第五节 主要创新点和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之处 | 第30-33页 |
一、主要创新点 | 第30-31页 |
二、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之处 | 第31-33页 |
第一章 实体经济的理论基础 | 第33-61页 |
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 | 第33-52页 |
一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| 第33-34页 |
二、马克思主义关于实体经济的相关论述 | 第34-42页 |
三、毛泽东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关于实体经济的相关论述 | 第42-52页 |
第二节 西方经济学相关理论 | 第52-59页 |
一、产业结构升级理论 | 第52-54页 |
二、内生技术变化理论 | 第54-56页 |
三、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理论 | 第56-58页 |
四、政府干预与经济增长理论 | 第58-59页 |
第三节 简要评论 | 第59-61页 |
第二章 实体经济的范畴界定 | 第61-81页 |
第一节 实体经济的概念、特点与功能 | 第61-69页 |
一、实体经济的概念 | 第61-65页 |
二、实体经济的特点 | 第65-67页 |
三、实体经济的功能 | 第67-69页 |
第二节 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 | 第69-77页 |
一、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区别 | 第69-72页 |
二、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联系 | 第72-77页 |
第三节 实体经济与第三产业的关系 | 第77-81页 |
一、第三产业的范畴界定 | 第77-78页 |
二、实体经济与第三产业的关系 | 第78-81页 |
第三章 发达国家发展实体经济的经验与教训 | 第81-123页 |
第一节 发达国家发展实体经济的道路分析 | 第81-115页 |
一、德国道路 | 第81-90页 |
二、美国道路 | 第90-105页 |
三、日本道路 | 第105-115页 |
第二节 发达国家发展实体经济的经验借鉴 | 第115-117页 |
一、注重创新制造技术 | 第115页 |
二、培养优质人力资源 | 第115-116页 |
三、拓宽国际销售市场 | 第116-117页 |
四、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| 第117页 |
第三节 发达国家发展实体经济的教训对我国的启示 | 第117-123页 |
一、要注重发展实体经济 | 第117-118页 |
二、要培育国际高端品牌 | 第118-119页 |
三、要调整经济发展模式 | 第119-120页 |
四、要保持健康的产业结构 | 第120页 |
五、要科学应对产能过剩 | 第120-123页 |
第四章 全球金融危机与实体经济的回归 | 第123-169页 |
第一节 全球金融危机对世界实体经济造成了巨大冲击 | 第123-135页 |
一、全球金融危机对美国实体经济的影响 | 第123-126页 |
二、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实体经济的影响 | 第126-132页 |
三、全球金融危机对德国实体经济的影响 | 第132-135页 |
第二节 金融危机后美中德复苏实体经济的战略举措 | 第135-153页 |
一、美国复苏实体经济的战略举措 | 第136-141页 |
二、中国复苏实体经济的战略举措 | 第141-146页 |
三、德国复苏实体经济的战略举措 | 第146-153页 |
第三节 金融危机后美中德复苏实体经济的成效评价 | 第153-169页 |
一、美国复苏实体经济的成效评价 | 第153-157页 |
二、中国复苏实体经济的成效评价 | 第157-164页 |
三、德国复苏实体经济的成效评价 | 第164-169页 |
第五章 中国发展实体经济的SWOT分析 | 第169-217页 |
第一节 中国发展实体经济的优势分析(Strength) | 第169-180页 |
一、实体经济发展成就辉煌 | 第169-174页 |
二、技术创新体系稳步形成 | 第174-176页 |
三、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 | 第176-178页 |
四、产业链成熟劳动力丰富 | 第178-180页 |
第二节 中国发展实体经济的劣势分析(Weakness) | 第180-196页 |
一、企业多处于产业链中低端 | 第180-185页 |
二、科技创新体制尚不健全 | 第185-189页 |
三、金融体制改革进展缓慢 | 第189-192页 |
四、职业技术教育不够发达 | 第192-196页 |
第三节 中国发展实体经济的机遇分析(Opportunity) | 第196-203页 |
一、扩大国内消费市场的机遇 | 第196-199页 |
二、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机遇 | 第199-201页 |
三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机遇 | 第201-203页 |
第四节 中国发展实体经济的挑战分析(Threat) | 第203-217页 |
一、产业空心化趋势 | 第203-207页 |
二、产能过剩问题突出 | 第207-210页 |
三、发展环境不容乐观 | 第210-217页 |
第六章 中国发展实体经济的实证分析 | 第217-269页 |
第一节 省域实体经济的实证分析 | 第217-240页 |
一、广东省实体经济的实证分析 | 第217-230页 |
二、福建省实体经济的实证分析 | 第230-240页 |
第二节 实体经济产业的实证分析 | 第240-255页 |
一、传统产业发展的实证分析——以纺织服装业为例 | 第240-249页 |
二、新兴产业发展的实证分析——以高端装备制造业为例 | 第249-255页 |
第三节 实体经济企业的实证分析 | 第255-269页 |
一、国有企业发展的实证分析——以上汽集团为例 | 第256-263页 |
二、民营企业发展的实证分析——以福耀玻璃为例 | 第263-269页 |
第七章 中国实体经济健康发展的路径选择 | 第269-307页 |
第一节 中国发展实体经济的指导思想 | 第269-270页 |
第二节 优化产业结构,提升产业实力 | 第270-277页 |
一、着力化解产能过剩 | 第270-271页 |
二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| 第271-272页 |
三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| 第272-276页 |
四、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| 第276-277页 |
第三节 激发企业活力,坚守实体经济 | 第277-281页 |
一、重振企业家精神 | 第277-280页 |
二、增强技术创新能力 | 第280页 |
三、培育国际知名品牌 | 第280-281页 |
四、加大人才建设力度 | 第281页 |
第四节 加强宏观调控,服务实体经济 | 第281-286页 |
一、制订发展规划,推进实体经济稳健发展 | 第282页 |
二、优化社会氛围,营造勤劳创业的外部环境 | 第282-283页 |
三、坚持扩大内需,推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 | 第283-284页 |
四、强化楼市调控,坚定不移遏制投机炒作 | 第284-286页 |
第五节 深化体制改革,壮大实体经济 | 第286-307页 |
一、完善科技体制,尽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| 第286-292页 |
二、深化金融改革,确保金融服务实体经济 | 第292-300页 |
三、加强职业教育,培养更多熟练技术工人 | 第300-304页 |
四、深化税制改革,切实减轻实体企业负担 | 第304-307页 |
结论 | 第307-31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11-323页 |
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| 第323-325页 |
致谢 | 第325-327页 |
个人简历 | 第327-33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