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18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0页 |
1.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| 第10-12页 |
1.2.1 研究目的 | 第10-11页 |
1.2.2 研究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析 | 第12-16页 |
1.3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3页 |
1.3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3-15页 |
1.3.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析 | 第15-16页 |
1.4 研究思路与方法 | 第16页 |
1.4.1 研究思路 | 第16页 |
1.4.2 研究方法 | 第16页 |
1.5 创新之处 | 第16-18页 |
第二章 中职学校数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理论 | 第18-23页 |
2.1 中职学校数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概念 | 第18页 |
2.2 中职学校数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要素 | 第18-20页 |
2.3 中职学校数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基础 | 第20-23页 |
2.3.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| 第20-21页 |
2.3.2 教学有效性理论 | 第21-22页 |
2.3.3 能力本位教育理论 | 第22-23页 |
第三章 中职学校现行的数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其不足 | 第23-30页 |
3.1 中职学校现行的数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| 第23-27页 |
3.1.1 “订单式”人才培养模式 | 第23-24页 |
3.1.2 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 | 第24-25页 |
3.1.3 以“双证”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 | 第25-27页 |
3.2 中职学校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 | 第27-30页 |
3.2.1 政府的监管和协调还存在一定问题 | 第27页 |
3.2.2 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缺失严重 | 第27页 |
3.2.3 受学科型教育影响较大 | 第27-28页 |
3.2.4 师资队伍的培养还需加强 | 第28页 |
3.2.5 校企合作中企业参与度低 | 第28-30页 |
第四章 国外中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 | 第30-37页 |
4.1 国外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| 第30-34页 |
4.1.1 德国的“双元制”模式分析 | 第30-31页 |
4.1.2 美国的“CBE”模式分析 | 第31-32页 |
4.1.3 英国的“工读交替”模式分析 | 第32-33页 |
4.1.4 澳大利亚的“TAFE”模式分析 | 第33-34页 |
4.2 国外人才培养模式的启示 | 第34-37页 |
4.2.1 构建职业教育制度保障机制 | 第34-35页 |
4.2.2 建立行之有效的校企合作机制 | 第35页 |
4.2.3 校企双方共同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| 第35-36页 |
4.2.4 构建完善的人才教育体系 | 第36-37页 |
第五章 完善中职学校数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建议 | 第37-47页 |
5.1 加快高等教育职业化的步伐 | 第37-42页 |
5.1.1 打通高等教育职业化通道 | 第37-38页 |
5.1.2 构建数控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 | 第38-42页 |
5.2 完善中职数控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策略 | 第42-43页 |
5.2.1 完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| 第42-43页 |
5.2.2 完善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策略 | 第43页 |
5.3 建立成熟完善的师资队伍 | 第43-44页 |
5.3.1 不断完善职业教育师资的培养制度 | 第44页 |
5.3.2 不断加强职教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| 第44页 |
5.4 明确校企双方在合作中的权利和义务 | 第44-47页 |
5.4.1 建立健全有效机制促进校企合作 | 第45页 |
5.4.2 开展多种校企合作方式 | 第45页 |
5.4.3 增加相应实践机会提升学生就业能力 | 第45-47页 |
结束语 | 第47-4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8-50页 |
致谢 | 第50-51页 |
作者简介 | 第5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