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11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1-22页 |
·本课题的研究背景 | 第11-13页 |
·城市化进程加快,小城镇迅速发展使其成为研究热点 | 第11-12页 |
·国家政策支持 | 第12页 |
·小城镇鲜明特色 | 第12页 |
·现有城市住区发展模式对小城镇的影响应加以重视 | 第12-13页 |
·问题提出 | 第13-14页 |
·研究意义 | 第14-15页 |
·小城镇居住区建设体系不完善 | 第14页 |
·小城镇居住区理论相对落后 | 第14-15页 |
·小城镇不同于城市的特征 | 第15页 |
·本课题的研究对象 | 第15页 |
·相关概念界定 | 第15-17页 |
·居住区 | 第15-16页 |
·组团 | 第16页 |
·街坊 | 第16页 |
·"街坊式组团" | 第16页 |
·小城镇 | 第16页 |
·概念界定的意义 | 第16-17页 |
·本课题相关文献研究 | 第17-20页 |
·居住区相关文献研究现状 | 第17-20页 |
·小结 | 第20页 |
·本课题研究方法与框架 | 第20-22页 |
·文献法 | 第20页 |
·系统综合法 | 第20页 |
·环境行为学法 | 第20页 |
·理论与实证结合法 | 第20-21页 |
·本文框架 | 第21-22页 |
第二章 从"居住小区"到街坊式居住区 | 第22-43页 |
·相关居住区概念剖析 | 第23-29页 |
·居住区规划的结构关系 | 第23-27页 |
·关于街坊概念的论述 | 第27-28页 |
·"街坊式组团"概念的论述 | 第28-29页 |
·"居住小区"单一模式的弊端,规划方法亟待创新 | 第29-34页 |
·住区尺度过大且道路系统封闭,破坏城市肌理 | 第29-30页 |
·住区街道空间的缺失 | 第30-31页 |
·住区公共配套设施低效能 | 第31-32页 |
·邻里交往空间领域感层次错乱 | 第32-33页 |
·住区开发管理方式的弊端 | 第33页 |
·居住规划模式单一缺乏适应性 | 第33-34页 |
·街坊式居住区的内涵与发展 | 第34-40页 |
·街坊式居住区的涵义 | 第35页 |
·街坊式居住区的历史 | 第35-40页 |
·国外街坊式居住区发展沿革 | 第35-38页 |
·中国居住区的传统变迁 | 第38-40页 |
·街坊式居住区的多元化特征分析 | 第40-42页 |
·街坊式居住区的多元化特征 | 第40-42页 |
·沿街界面的塑造,明确城市空间的界限 | 第40-41页 |
·功能混合的布局方式 | 第41页 |
·内外有别、动静相宜的空间环境 | 第41页 |
·对城市资源的高效利用 | 第41页 |
·交通效率的提高,交通方式的多样性 | 第41-42页 |
·充满活力的交往空间 | 第42页 |
·街坊式居住区与国内居住现状 | 第42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42-43页 |
第三章 "街坊式组团"与小城镇居住特征相结合 | 第43-68页 |
·"街坊式组团"模式的提出及实践 | 第44-52页 |
·居住区规划中的封闭与开放 | 第44-47页 |
·居住区封闭与开放问题的调研 | 第44-46页 |
·住区开放与封闭边界的确立 | 第46-47页 |
·"街坊式组团"模式的提出 | 第47页 |
·"街坊式组团"居住区的实践 | 第47-52页 |
·深圳万科四季花城 | 第47-50页 |
·苏州桐芳巷居住街坊——历史文脉的优秀传承 | 第50-52页 |
·"街坊式组团"城市中的实践对于小城镇的启示 | 第52页 |
·小城镇居住区发展简史 | 第52页 |
·小城镇居住区建设特点 | 第52-56页 |
·小城镇居住生活空间形态的调研 | 第52-55页 |
·小城镇居住区建设现状特点 | 第55-56页 |
·小城镇居民居住需求的双重性 | 第56-59页 |
·小城镇地位的双重性 | 第56-57页 |
·小城镇居住人口结构的双重性 | 第57-58页 |
·小城镇居住与就业平衡的双重性 | 第58页 |
·小城镇公共设施需求的双重性 | 第58页 |
·小城镇居民心理价值取向的双重性 | 第58-59页 |
·小城镇居住区发展适宜理论 | 第59-62页 |
·交往理论 | 第59页 |
·新都市主义 | 第59-61页 |
·社区规划领域的新技术和新工具 | 第61页 |
·社会学研究 | 第61-62页 |
·小城镇"街坊式组团"模式建立 | 第62-67页 |
·小城镇"街坊式组团"模式建立基础 | 第62页 |
·小城镇"街坊式组团"模式建立的空间要素 | 第62-63页 |
·街坊式空间体系的延展 | 第63页 |
·小城镇"街坊式组团"模式设计策略 | 第63-67页 |
·小城镇特色体现 | 第63-65页 |
·居住环境营造 | 第65-67页 |
·资源环境策略 | 第67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67-68页 |
第四章 小城镇"街坊式组团"居住区规划 | 第68-86页 |
·"街坊式组团"居住区规划分析 | 第68-70页 |
·行列式与围合式布局容积率比较 | 第68-69页 |
·"街坊式组团"住区结构分级 | 第69页 |
·居住区双级管理结构 | 第69-70页 |
·"街坊式组团"居住区的道路系统 | 第70-72页 |
·"街坊式组团"居住区道路分级 | 第71-72页 |
·"街坊式组团"居住区道路网络形成 | 第72页 |
·合理的"居住街坊单元"规模 | 第72-77页 |
·小城镇交通层面 | 第73-74页 |
·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层面 | 第74-75页 |
·公共服务设施位置的选择 | 第74页 |
·公共服务设施新分级方式 | 第74-75页 |
·居民的行为能力 | 第75-76页 |
·住区开发管理层面 | 第76页 |
·社区整合层面 | 第76页 |
·"居住街坊单元"理想规模表达 | 第76-77页 |
·"街坊式组团"规模与封闭管理优势 | 第77-79页 |
·"街坊式组团"的规模 | 第77-78页 |
·"街坊式组团"封闭管理优势 | 第78-79页 |
·"街坊式组团"居住区基本模式表达 | 第79页 |
·对"街坊式组团"围合的探讨 | 第79-85页 |
·"街坊式组团"的围合方式 | 第79-81页 |
·"街坊式组团"的围合程度 | 第81页 |
·"街坊式组团"院落的尺度 | 第81-83页 |
·围合空间的物理环境 | 第83-85页 |
·小城镇"街坊式组团"基本模式表达 | 第85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85-86页 |
第五章 小城镇"街坊式组团"居住区外部空间设计 | 第86-112页 |
·"街坊式组团"居住区层次性的体现 | 第86-93页 |
·小城镇居住环境层次性中的领域感 | 第87-91页 |
·小城镇传统居住环境的领域空间层次 | 第87-89页 |
·"街坊式组团"住区中领域感特征的转译 | 第89-91页 |
·"街坊式组团"居住区层次性表达 | 第91-93页 |
·邻里圈 | 第91页 |
·社区圈 | 第91页 |
·中心性 | 第91-92页 |
·连续性 | 第92-93页 |
·"街坊式组团"居住区街道场所感营造 | 第93-101页 |
·小城镇传统街巷空间分析 | 第93-94页 |
·"街坊式组团"居住区街道生活的建立 | 第94-101页 |
·引入"生活次街"的优点 | 第95页 |
·公共设施营造街道空间 | 第95-96页 |
·景观绿化塑造街道风景 | 第96-97页 |
·建筑沿街面的塑造 | 第97-100页 |
·街道轮廓线的设计 | 第100-101页 |
·街道与建筑出入口的关系 | 第101页 |
·"街坊式组团"住区中内外界面设计 | 第101-103页 |
·"街坊式组团"住区街道与院落的拼贴 | 第101-102页 |
·内外界面的丰富表情 | 第102-103页 |
·"街坊式组团"空间设计 | 第103-111页 |
·"街坊式组团"的交通处理 | 第103-104页 |
·"街坊式组团"的景观设计 | 第104-105页 |
·"街坊式组团"的特殊部位设计 | 第105-107页 |
·院落入口 | 第105-106页 |
·转角部位设计 | 第106页 |
·墙 | 第106-107页 |
·"街坊式组团"内场所的互动性 | 第107-110页 |
·人与人的互动 | 第107-109页 |
·人与环境的互动 | 第109-110页 |
·空间的过渡 | 第110-111页 |
·内部庭院与外部空间的过渡 | 第110页 |
·"景窗"和"空中花园" | 第110-111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11-112页 |
第六章 "街坊式组团"居住区在小城镇中的价值体现与建设展望 | 第112-117页 |
·"街坊式组团"住区在小城镇中应用研究 | 第112-114页 |
·"街坊式组团"住区在小城镇中的应用价值 | 第114-116页 |
·多功能混合社区、社会资源优势整合 | 第114-115页 |
·精彩多样的街道 | 第115页 |
·多样化的公共交往空间 | 第115页 |
·亲切宜人的院落生活 | 第115页 |
·小城镇场所感的回归 | 第115页 |
·可持续发展的住区 | 第115-116页 |
·小城镇"街坊式组团"住区的建设展望 | 第116-117页 |
·面临问题 | 第116页 |
·小城镇住区规划建设需要变革的方面 | 第116-117页 |
·城镇规划 | 第116页 |
·住区规划 | 第116-117页 |
·城市设计的协调作用 | 第117页 |
·建设展望 | 第117页 |
结语 | 第117-119页 |
附录一:调查问卷 | 第119-121页 |
附录二:参考文献 | 第121-123页 |
建筑理论部分 | 第121页 |
学位论文部分 | 第121-122页 |
期刊部分 | 第122页 |
主要网站 | 第122-123页 |
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| 第123-124页 |
后记 | 第124-12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