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建筑科学论文--建筑理论论文

树形在建筑中的应用研究

摘要第1-5页
Abstract第5-9页
1 绪论第9-21页
   ·课题的缘起第9-11页
     ·课题的选择第9-10页
     ·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10页
     ·论文创新点第10-11页
   ·研究对象及范围的确定第11-12页
     ·树形的概念第11-12页
     ·研究范围第12页
   ·国内外相关研究第12-17页
     ·国外相关研究第12-15页
     ·国内相关研究第15-17页
   ·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第17-21页
     ·研究方法第17页
     ·文章结构第17-19页
     ·技术路线第19-21页
2 树与建筑的理论溯源第21-53页
   ·树形的多重意义第21-36页
     ·树的空间意义第21-27页
     ·树的美学意义第27-29页
     ·树的文化意义第29-33页
     ·树的生态意义第33-36页
   ·历史中的树形应用第36-47页
     ·原型的启示第37-40页
     ·装饰的主题第40-43页
     ·宗教的诱导第43-47页
   ·相关理论概述第47-53页
     ·建筑原型理论第47-49页
     ·有机建筑理论第49-50页
     ·仿生学理论第50页
     ·分形理论第50-53页
3 当代建筑的树形空间模拟第53-65页
   ·树下空间第53-57页
     ·树下空间的含义第53-54页
     ·树下空间的建构方式第54-57页
   ·柱林空间第57-61页
     ·柱林空间的含义第57-59页
     ·柱林空间的建构方式第59-61页
   ·生长空间第61-65页
     ·生长空间的含义第61-62页
     ·生长空间的建构方式第62-65页
4 树形结构元素的表达方法研究第65-81页
   ·树形柱及其表达第65-68页
     ·建筑中树形柱的发展第65-66页
     ·树形柱的结构与空间意义第66页
     ·树形柱的设计类型第66-68页
   ·树形墙的设计第68-70页
     ·当代建筑墙体的特点第68-69页
     ·树形与墙体的结合意义第69页
     ·树形墙体的设计策略第69-70页
   ·树形表皮第70-75页
     ·当代建筑的表皮风潮第70-71页
     ·树形在表皮中的意义第71-72页
     ·当代建筑中树形表皮的表达手法第72-75页
   ·树形结构体系第75-81页
     ·建筑结构设计对树形的借鉴第75页
     ·树形结构的建构类型第75-81页
5 树的生态模拟第81-91页
   ·能量:建筑与自然的交互第82-84页
     ·能量可持续的含义第82页
     ·"光合建筑"的实现方式第82-84页
   ·微气候:内与外的调节第84-87页
     ·建筑气候调节的含义第84页
     ·微气候营造的实现方式第84-87页
   ·自循环:建筑系统的可持续第87-88页
     ·建筑系统循环的含义第87-88页
     ·自循环的实现途径第88页
   ·自调节:建筑对环境刺激的反应能力第88-91页
     ·建筑自调节的含义第88页
     ·自调节能力的建构方法第88-91页
6 结语第91-95页
   ·历史上树形设计的三个阶段第91页
   ·当代建筑树形设计的三种策略第91-93页
   ·展望第93-95页
参考文献第95-97页
图片索引第97-101页
附录A 当代建筑中的树形模拟案例解读第101-129页
 1. 感官城乐园第101-102页
 2. 表参道TOD’s专卖店第102-104页
 3. 捷克国家图书馆方案第104-105页
 4. 瓦勒克斯生态林荫道第105-107页
 5. 奥克德拉玛树形景观建筑第107-109页
 6. 芳香森林第109-110页
 7. 维纳罗斯海洋亭第110-111页
 8. 神奈川工科大学KAIT工房第111-114页
 9. 台湾大学社会科学院新馆第114-115页
 10. 马斯达尔城市中心第115-116页
 11. Tote餐厅第116-118页
 12.上海世博会西班牙馆方案第118-119页
 13. 树宅第119-121页
 14. 树性集合住宅第121-122页
 15. 台湾塔第122-124页
 16. 家之树第124-126页
 17. 2010年上海世博会挪威馆第126-127页
 18. 丹佛的充气森林第127-129页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第129-130页
致谢第130-131页

论文共131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热带滨海度假酒店空间模式研究
下一篇:“街坊式组团”在小城镇住区设计中的策略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