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<中文摘要> | 第2页 |
| <中文关键词> | 第2-3页 |
| <英文摘要> | 第3页 |
| <英文关键词> | 第3页 |
| 引 言 | 第6-9页 |
| 1 小麦族多年生禾草在牧草种质资源中的地位和作用 | 第6页 |
| 2 小麦族内多年生禾草远缘杂交育种研究概况 | 第6-7页 |
| 3 研究目标和意义 | 第7-9页 |
| 第一章 披碱草和野大麦杂种F_1与BC_1代的形态学特征 | 第9-15页 |
| 1 材料和方法 | 第9页 |
| 2 结果与分析 | 第9-14页 |
| 3 讨论与小结 | 第14-15页 |
| 第二章 披碱草和野大麦杂种F_1与BC_1代的生物学及农艺特性 | 第15-28页 |
| 1 材料和方法 | 第15-17页 |
| 2 结果与分析 | 第17-25页 |
| 3 讨论与小结 | 第25-28页 |
| 第三章 披碱草和野大麦杂种F_1与BC_1代的细胞遗传学特性 | 第28-32页 |
| 1 材料和方法 | 第28页 |
| 2 结果与分析 | 第28-31页 |
| 3 讨论与小结 | 第31-32页 |
| 第四章 披碱草和野大麦杂种F_1与BC_1代的同工酶分析 | 第32-39页 |
| 1 材料和方法 | 第32-33页 |
| 2 结果与分析 | 第33-37页 |
| 3 讨论与小结 | 第37-39页 |
| 第五章 披碱草和野大麦杂种F_1与BC_1代的RAPD分析 | 第39-46页 |
| 1 材料和方法 | 第39-41页 |
| 2 结果与分析 | 第41-44页 |
| 3 讨论与小结 | 第44-46页 |
| 结 论 | 第46-48页 |
| 致 谢 | 第48-49页 |
| <参考文献> | 第49-59页 |
| 附录 图版及说明 | 第59-70页 |
| 作者简历 | 第7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