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生物科学论文--微生物学论文--微生物生物化学论文

古细菌Aeropyrum pernix K1嗜热酶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研究

第一章 前言第11-60页
    1 极端微生物简介第11-13页
    2 嗜热古细菌第13-17页
    3 嗜热酶的稳定性及其应用第17-33页
        3.1 嗜热酶简介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3.2 嗜热酶的稳定性机制第18-30页
        3.3 嗜热酶的应用第30-33页
    4 磷脂酶A_2(PLA_2)简介第33-37页
        4.1 PLA_2的分类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4.2 磷脂酶A_2的作用机制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4.3 磷脂酶A_2的应用前景第36-37页
    5 酯酶简介第37-42页
        5.1 酯酶及其分类第37-39页
        5.2 生物催化方面的应用第39-41页
        5.3 酯酶的定向进化第41-42页
    6 本论文的研究背景及立论依据第42-47页
        6.1 磷脂酶A_2的研究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6.2 嗜热酶稳定性的研究第43-47页
    7 参考文献第47-60页
第二章 超嗜热酶APE 2325酶学性质的研究第60-100页
    第一节 APE 2325的序列分析和同源序列比较第60-69页
        1 引言第60页
        2 磷脂酶A_2的motif的搜索及同源序列比较第60-63页
        3 氨基酸组成分析第63-65页
        4 APE 2325的结构预测第65-67页
        5 小结第67-68页
        6 参考文献第68-69页
    第二节 APE 2325工程菌的构建及重组酶的分离纯化第69-86页
        1 引言第69页
        2 溶液配制第69-71页
        3 实验方法第71-8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1 古细菌Aeropyrum pcrnix K1的培养第7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 基因组DNA的提取第71-7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 基因的克隆与纯化第72-7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4 载体DNA的限制性酶切、纯化及去磷酸化处理第74-7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5 目的基因与载体的连接第7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6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第7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7 重组质粒的转化第75-7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8 单克隆菌株的筛选和鉴定第76-7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9 目的基因的序列测定第7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10 APE 2325的分离纯化第77-7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11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第78-7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12 酶活力的测定第79-8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13 蛋白质浓度的测定第80页
        4 结果与讨论第80-8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1 古细菌的培养第8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2 重组质粒的构建第80-8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3 重组质粒的转化及鉴定第8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4 热变性第82-8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5 Ni-NTA琼脂糖凝胶亲和柱层析第83-85页
        5 小结第85页
        6 参考文献第85-86页
    第三节 APE 2325的基本酶学性质的研究第86-100页
        1 引言第86页
        2 实验方法第86-8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 如不特殊说明,活力测定方法同前第8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 APE 2325最适温度的测定第8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 APE 2325热稳定性第86-8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4 APE 2325 pH稳定性第8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5 APE 2325的酯酶底物特异性第8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6 APE 2325动力学常数的测定第8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7 金属离子及EDTA对APE 2325酯酶酶活力的影响第87-88页
        3 结果与讨论第88-9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1 APE 2325的磷脂酶A_2(PLA_2)活力性质的检测第88-9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 APE 2325的酯酶活力性质的测定第91-98页
        4 小结第98-99页
        5 参考文献第99-100页
第三章 超嗜热酯酶APE 1547稳定性的研究第100-165页
    第一节 APE 1547突变体的构建与酶的分离纯化第100-113页
        1 引言第100页
        2 实验方法第100-10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 突变体的构建第100-10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 野生型及突变体的分离纯化第102-10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 蛋白质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第10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4 酯酶活力测定方法第103-10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5 蛋白质浓度的测定方法第104页
        3 结果与讨论第104-11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1 突变体的设计第104-10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 重组质粒的构建第106-10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 野生型和突变体的分离纯化第108-112页
        4 小结第112页
        5 参考文献第112-113页
    第二节 APE 1547及突变体基本酶学性质研究第113-127页
        1 引言第113页
        2 实验方法第113-11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 野生型及突变体在不同温度下动力学常数的测定第11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 热动力学参数的确定第113-11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 野生型及突变体最适pH的测定第11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4 底物特异性的变化第11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5 金属离子及表面活性剂对酶活力的影响第114-115页
        3 结果与讨论第115-12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1 温度对野生型及突变体催化活性的影响第115-11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 pH对野生型及突变体催化活性的影响第119-12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 底物特异性的变化第120-12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4 金属离子及表面活性剂对酶活力的影响第123-124页
        4 小结第124-125页
        5 参考文献第125-127页
    第三节 APE 1547及突变体热稳定性的研究第127-146页
        1 引言第127-128页
        2 实验方法第128-12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 在最适温度下突变体活力及二级结构随时间变化的研究第12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 高温条件下(80~100℃)酯酶热失活曲线的测定第128-12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 酶的热失活参数(△G)的确定第12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4 高温条件下(80~100℃)酯酶荧光光谱的变化第129页
        3 结果与讨论第129-14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1 在最适温度下突变体活力及二级结构的变化情况第129-13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 高温条件下(80~100℃)酯酶热失活曲线的测定第132-13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 高温条件下(80~100℃)酯酶荧光光谱的变化第135-14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4 利用酶的热失活参数解释酶的热稳定性第141-144页
        4 小结第144页
        5 参考文献第144-146页
    第四节 变性剂对APE 1547及突变体稳定性的影响第146-165页
        1 引言第146页
        2 实验方法第146-14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 不同浓度的盐酸胍及脲对酶活力的影响第146-14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 不同浓度的盐酸胍及脲对酶的内源荧光的影响第14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 盐酸胍及脲对酶变性后的复性第147页
        3 结果与讨论第147-16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1 盐酸胍对野生型及突变型酯酶的影响第147-15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 脲对野生型及突变型酯酶的影响第154-163页
        4 小结第163-164页
        5 参考文献第164-165页
作者简历第165-167页
中文摘要第167-171页
英文摘要第171页
致谢第177-178页

论文共178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高速列车车轴—轴承过盈配合面力学特性及其损伤分析
下一篇:基于电子数据的车辆行驶速度鉴定技术研究与案例分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