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绪论 | 第11-14页 |
第一章 建国初期(19世纪 50-60年代)河南省曲艺专业教育 | 第14-22页 |
1.1 时代背景 | 第14-15页 |
1.2 曲艺新特点 | 第15-17页 |
1.2.1 相关政策对曲艺发展的影响 | 第15页 |
1.2.2 曲种演变 | 第15-16页 |
1.2.3 从艺人员的演变 | 第16页 |
1.2.4 唱腔唱词的演变 | 第16-17页 |
1.3 曲艺专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| 第17-22页 |
1.3.1 曲艺教育制度改革 | 第18-19页 |
1.3.2 文化部门对曲艺教育改革的管理 | 第19-20页 |
1.3.3 演员培养 | 第20-22页 |
第二章“文化大革命”对河南曲艺的影响 | 第22-26页 |
2.1 时代背景 | 第22页 |
2.2 “文革”对曲艺的影响 | 第22-24页 |
2.2.1 相关政策对曲艺发展的要求 | 第23-24页 |
2.2.2 唱词影响 | 第24页 |
2.3 曲艺传承困境 | 第24-26页 |
第三章 “改革开放”到19世纪90年代末期,河南曲艺教育传承的危机与拼搏 | 第26-32页 |
3.1 时代背景 | 第26页 |
3.2 改革开放对曲艺的影响 | 第26-28页 |
3.2.1 河南曲艺的崭新局面 | 第26-27页 |
3.2.2 改革开放时期河南曲艺所面临的危机 | 第27-28页 |
3.3 社会各界对曲艺传承发展的关注 | 第28-29页 |
3.3.1 河南曲艺理论研究的突破 | 第28-29页 |
3.3.2 河南曲艺在比赛中获得的优秀成果 | 第29页 |
3.3.3 马街书会的情形 | 第29页 |
3.4 曲艺的教育传承 | 第29-32页 |
3.4.1 曲艺培训班 | 第30页 |
3.4.2 曲艺教育机构 | 第30-32页 |
第四章 21世纪曲艺发展新动向 | 第32-40页 |
4.1 河南曲艺面临的困境 | 第32-33页 |
4.1.1 曲艺传统作品流失 | 第32页 |
4.1.2 曲艺受众越来越少 | 第32-33页 |
4.1.3 曲艺人才匮乏 | 第33页 |
4.1.4 河南本土说唱曲种逐渐减少 | 第33页 |
4.2 河南曲艺在困境中奋发向上 | 第33-35页 |
4.2.1 曲艺赛事活动,促进人才培养 | 第33-34页 |
4.2.2 鼓励曲艺创作,打造曲艺精品 | 第34-35页 |
4.2.3 深入理论研究,探索发展之路 | 第35页 |
4.2.4 重视少儿曲艺,培养后继人才 | 第35页 |
4.3 河南曲艺教育传承新动态 | 第35-40页 |
4.3.1 平顶山学院曲艺表演专业 | 第36-37页 |
4.3.2 河南商丘曲艺学校 | 第37-38页 |
4.3.3 河南师范大学音乐舞蹈学院 | 第38页 |
4.3.4 中原文化艺术学院 | 第38-40页 |
第五章 对河南曲艺教育传承的展望 | 第40-56页 |
5.1 传承的目的及意义——以采访宋爱华、张满堂、马紫晨为例 | 第40-53页 |
5.1.1 “只要有学生愿意学,咱就教!”——德艺双馨的河南坠子大家宋爱华 | 第40-46页 |
5.1.2 张满堂和他的“民间艺人之家” | 第46-49页 |
5.1.3 为河南坠子流过6次泪——听马紫晨老师演讲有感 | 第49-53页 |
5.2 河南曲艺传承的思考 | 第53-56页 |
5.2.1 开展文化宣传,做好文化普及 | 第53-54页 |
5.2.2 普及曲艺教育,继承文化遗产 | 第54-56页 |
总结 | 第56-5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7-59页 |
致谢 | 第59-6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