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2-20页 |
1.1 滑动支承在车辆高速行星齿轮的应用 | 第12-13页 |
1.2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| 第13-14页 |
1.3 轴向滑动支承摩擦与润滑研究概况 | 第14-18页 |
1.3.1 流体动压型滑动支承研究概况 | 第14-16页 |
1.3.2 油膜空化效应研究概况 | 第16-17页 |
1.3.3 油膜润滑表面织构优化研究概况 | 第17-18页 |
1.3.4 问题的提出 | 第18页 |
1.4 本文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| 第18-20页 |
第2章 行星轮滑动支承流体动压润滑数学模型 | 第20-32页 |
2.1 流体润滑空化效应模型理论 | 第20-21页 |
2.2 基于质量守恒边界条件动压润滑数学模型的建立 | 第21-24页 |
2.2.1 动压润滑控制方程及假设 | 第21-22页 |
2.2.2 空化模型统一方程的建立 | 第22-24页 |
2.2.3 空化模型边界条件 | 第24页 |
2.3 流体动压润滑模型数值计算 | 第24-30页 |
2.3.1 膜厚方程离散 | 第24-25页 |
2.3.2 控制方程差分格式 | 第25-27页 |
2.3.3 计算方法及流程图 | 第27-30页 |
2.4 计算结果验证 | 第30-31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31-32页 |
第3章 滑动支承沟槽型织构润滑特性研究 | 第32-52页 |
3.1 滑动支承表面沟槽型织构几何模型 | 第32-35页 |
3.1.1 单沟槽型表面织构几何模型 | 第32-34页 |
3.1.2 组合沟槽型表面织构几何模型 | 第34页 |
3.1.3 坐标系的转换 | 第34-35页 |
3.2 梯形沟槽织构润滑特性分析 | 第35-38页 |
3.2.1 梯形槽侧面倾斜度变化 | 第35-36页 |
3.2.2 膜厚比的变化 | 第36-37页 |
3.2.3 槽数的变化 | 第37-38页 |
3.3 单一沟槽型表面织构润滑特性分析 | 第38-45页 |
3.3.1 油膜承载力分析 | 第39-41页 |
3.3.2 摩擦系数分析 | 第41-42页 |
3.3.3 润滑油流量分析 | 第42-43页 |
3.3.4 空化率分析 | 第43-45页 |
3.4 同型沟槽织构组合润滑特性的研究 | 第45-48页 |
3.4.1 同型组合沟槽间距的变化 | 第45-46页 |
3.4.2 同型组合槽槽深比值的变化 | 第46-47页 |
3.4.3 同型组合沟槽槽宽比值的变化 | 第47-48页 |
3.5 非同型沟槽织构组合润滑特性分析 | 第48-50页 |
3.6 本章小结 | 第50-52页 |
第4章 滑动支承凹坑型微织构润滑特性研究 | 第52-62页 |
4.1 滑动支承凹坑型织构几何模型 | 第52-53页 |
4.2 同型单排凹坑润滑特性分析 | 第53-56页 |
4.3 同型阵列凹坑润滑特性分析 | 第56-59页 |
4.3.1 同型阵列凹坑参数化分析 | 第56-57页 |
4.3.2 排布形式的优化 | 第57-58页 |
4.3.3 微织构槽深的优化 | 第58-59页 |
4.4 非同型阵列织构润滑特性分析 | 第59-60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60-62页 |
第5章 滑动支承组复合型织构润滑特性研究 | 第62-74页 |
5.1 组复合织构几何模型 | 第62页 |
5.2 组复合织构润滑特性的分析 | 第62-65页 |
5.2.1 组复合形式1润滑特性分析 | 第63-64页 |
5.2.2 组复合形式2润滑特性分析 | 第64-65页 |
5.3 基于正交设计方法的组复合织构参数优化 | 第65-72页 |
5.3.1 正交设计理论 | 第65页 |
5.3.2 正交设计方案的确定 | 第65-66页 |
5.3.3 正交设计结果与分析 | 第66-72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72-74页 |
结论 | 第74-7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7-81页 |
致谢 | 第81-82页 |
作者简介 | 第82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| 第82-8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