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8-36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8-9页 |
1.2 光学生化传感器概况 | 第9-15页 |
1.2.1 折射率传感 | 第9-13页 |
1.2.2 非折射率传感 | 第13-15页 |
1.3 光学微腔生化传感器 | 第15-23页 |
1.3.1 Fabry-Perot微腔生化传感器 | 第16-17页 |
1.3.2 光子晶体微腔生化传感器 | 第17-18页 |
1.3.3 回音壁模式微腔折射率传感器 | 第18-22页 |
1.3.4 回音壁模式微腔非折射率传感器 | 第22-23页 |
1.4 论文内容安排 | 第23-2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24-36页 |
第二章 理论和实验方法 | 第36-48页 |
2.1 回音壁模式微腔的理论 | 第36-42页 |
2.1.1 环形微腔(微瓶、微管和微环)理论 | 第37-41页 |
2.1.2 耦合环形微腔理论 | 第41-42页 |
2.2 回音壁模式微腔的制备方法 | 第42-46页 |
2.2.1 微环谐振腔制备方法 | 第42-44页 |
2.2.2 微管谐振腔制备方法 | 第44-45页 |
2.2.3 微瓶谐振腔制备方法 | 第45-46页 |
2.3 回音壁模式微腔的测量方法 | 第46页 |
2.3.1 有源回音壁模式微腔的测量方法 | 第46页 |
2.3.2 无源回音壁模式微腔的测量方法 | 第46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46-4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7-48页 |
第三章 光微流耦合微环激光传感器 | 第48-69页 |
3.1 研究背景 | 第48页 |
3.2 耦合微环激光器理论 | 第48-51页 |
3.3 耦合微环激光传感器 | 第51-58页 |
3.3.1 样品制备 | 第52-53页 |
3.3.2 实验装置 | 第53页 |
3.3.3 实验结果与分析 | 第53-58页 |
3.4 光微流耦合微环激光传感器 | 第58-66页 |
3.4.1 样品制备 | 第59-60页 |
3.4.2 实验装置 | 第60-61页 |
3.4.3 实验结果与分析 | 第61-66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6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6-69页 |
第四章 光微流微瓶传感器 | 第69-100页 |
4.1 研究背景 | 第69-70页 |
4.2 实验部分 | 第70-72页 |
4.2.1 微瓶的制备 | 第70页 |
4.2.2 熔锥光纤的制备 | 第70-71页 |
4.2.3 金纳米棒的合成 | 第71-72页 |
4.2.4 实验装置 | 第72页 |
4.3 光微流耦合微瓶传感器对HIV-1 p24抗原的检测 | 第72-79页 |
4.3.1 光微流耦合微瓶谐振腔传感特性模拟 | 第72-74页 |
4.3.2 实验结果与分析 | 第74-79页 |
4.4 自参考型光微流微瓶差分生物传感器 | 第79-90页 |
4.4.1 光微流微瓶谐振腔噪声理论分析 | 第79-80页 |
4.4.2 实验结果与分析 | 第80-90页 |
4.5 LSPR增强的光微流微瓶传感器 | 第90-95页 |
4.5.1 光微流微瓶谐振腔单纳米颗粒探测理论 | 第91-92页 |
4.5.2 实验结果与分析 | 第92-95页 |
4.6 本章小结 | 第95-9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6-100页 |
第五章 生物光微流微管FRET激光传感器 | 第100-117页 |
5.1 研究背景 | 第100-101页 |
5.2 荧光能量共振转移(FRET)原理 | 第101-102页 |
5.3 实验部分 | 第102-104页 |
5.3.1 DNA样品的制备和检测 | 第102-103页 |
5.3.2 蛋白质样品的制备和检测 | 第103-104页 |
5.4 实验结果与分析 | 第104-111页 |
5.4.1 光微流微管激光器 | 第104-105页 |
5.4.2 生物光微流微管激光传感器—DNA检测 | 第105-109页 |
5.4.3 生物光微流微管激光传感器—蛋白质检测 | 第109-111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111-11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13-117页 |
第六章 其他工作 | 第117-127页 |
6.1 光微流微瓶谐振腔倏逝场对纳米颗粒的捕获 | 第117-118页 |
6.2 基于液晶光微流微瓶谐振腔的全光开关 | 第118-125页 |
6.2.1 样品的制备 | 第119-120页 |
6.2.2 实验装置 | 第120页 |
6.2.3 实验结果与分析 | 第120-125页 |
6.3 本章小结 | 第12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25-127页 |
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127-130页 |
7.1 总结 | 第127-128页 |
7.2 展望 | 第128-130页 |
附录 | 第130-132页 |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130-131页 |
第一作者论文 | 第130页 |
非第一作者论文 | 第130-131页 |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做的学术会议报告 | 第131-132页 |
致谢 | 第132-13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