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8-36页 |
1.1 前言 | 第8-10页 |
1.2 分子成像技术概论 | 第10-19页 |
1.2.1 CT成像技术 | 第11-15页 |
1.2.2 MRI成像技术 | 第15-16页 |
1.2.3 光学成像技术 | 第16-17页 |
1.2.4 超声成像技术 | 第17-18页 |
1.2.5 核医学成像技术 | 第18-19页 |
1.3 肿瘤治疗方法 | 第19-25页 |
1.3.1 手术疗法 | 第19-20页 |
1.3.2 放射疗法 | 第20-22页 |
1.3.3 化学疗法 | 第22-23页 |
1.3.4 光热疗法 | 第23-25页 |
1.3.5 光动力疗法 | 第25页 |
1.4 基于蛋白质为模板的生物仿生合成 | 第25-27页 |
1.5 论文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| 第27-2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29-36页 |
第2章 蛋白质介导铂纳米粒子的合成及其在CT成像中的应用 | 第36-69页 |
2.1 引言 | 第36-38页 |
2.2 实验部分 | 第38-42页 |
2.2.1 实验试剂 | 第38-39页 |
2.2.2 实验仪器 | 第39页 |
2.2.3 实验步骤 | 第39-42页 |
2.3 结果与讨论 | 第42-64页 |
2.3.1 合成和表征牛血清白蛋白包覆的铂纳米粒子(Pt@BSA) | 第42-47页 |
2.3.2 Pt@BSA体外X射线衰减能力测试 | 第47-48页 |
2.3.3 Pt@BSA溶血性和细胞毒性评价 | 第48-50页 |
2.3.4 Pt@BSA细胞CT成像评价 | 第50-53页 |
2.3.5 Pt@BSA亚细胞分布 | 第53-62页 |
2.3.7 小鼠体内毒性测试 | 第62-64页 |
2.4 本章小节 | 第64-6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5-69页 |
第3章 蛋白质介导金纳米粒子的合成及其作为吉西他滨载体用于肿瘤的CT诊断与治疗 | 第69-95页 |
3.1 引言 | 第69-71页 |
3.2 实验部分 | 第71-75页 |
3.2.1 实验试剂 | 第71页 |
3.2.2 实验仪器 | 第71页 |
3.2.3 实验步骤 | 第71-75页 |
3.3 结果与讨论 | 第75-91页 |
3.3.1 合成和表征牛血清白蛋白包覆的金纳米粒子(Au@BSA) | 第75-79页 |
3.3.2 吉西他滨药物和Au@BSA偶联(Au@BSA-Gem) | 第79-82页 |
3.3.3 吉西他滨药物缓释和稳定性测试 | 第82-85页 |
3.3.4 亚细胞分布 | 第85-86页 |
3.3.5 体外治疗效果评价 | 第86-88页 |
3.3.6 Au@BSA体外X射线衰减能力测试 | 第88-89页 |
3.3.7 Au@BSA-Gem细胞CT成像评价 | 第89-91页 |
3.4 本章小节 | 第91-9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2-95页 |
第4章 蛋白质介导硫化铜纳米粒子的合成及其在肿瘤光热治疗中的应用 | 第95-118页 |
4.1 引言 | 第95-97页 |
4.2 实验部分 | 第97-100页 |
4.2.1 实验试剂 | 第97页 |
4.2.2 实验仪器 | 第97页 |
4.2.3 实验步骤 | 第97-100页 |
4.3 结果与讨论 | 第100-114页 |
4.3.1 合成和表征牛血清白蛋白包覆的硫化铜纳米粒子(CuS@BSA) | 第100-105页 |
4.3.2 硫化铜纳米粒子的光热转换性能测试 | 第105-108页 |
4.3.3 亚细胞分布 | 第108页 |
4.3.4 硫化铜纳米粒子的体外细胞毒性测试 | 第108-110页 |
4.3.5 硫化铜纳米粒子对细胞的光热杀伤效果测试 | 第110-113页 |
4.3.6 硫化铜纳米粒子MRI成像性能测试 | 第113-114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114-11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16-118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118-120页 |
致谢 | 第120-12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