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绪论 | 第8-10页 |
0.1 文献综述 | 第8页 |
0.2 研究方法 | 第8-10页 |
1 人机界面传播概述 | 第10-16页 |
1.1 人机界面、界面传播等概念 | 第10-11页 |
1.1.1 人机界面 | 第10页 |
1.1.2 人机界面传播 | 第10-11页 |
1.2 人机界面传播元素 | 第11-13页 |
1.3 人机界面传播发展历程 | 第13-16页 |
2 人机界面传播特点分析 | 第16-23页 |
2.1 人(用户)的主观能动性强 | 第16-17页 |
2.2 传播的交互平滑 | 第17-18页 |
2.3 信息的整合度高 | 第18-19页 |
2.4 强“虚拟交互” | 第19-21页 |
2.5 人机界面的“存在感”弱 | 第21页 |
2.6 信源的“在场感”强 | 第21-23页 |
3 人机界面传播的话语模式 | 第23-28页 |
3.1 机器语言话语模式 | 第24页 |
3.2 自然语言话语模式 | 第24-25页 |
3.3 UGC对用户主动性的启蒙 | 第25-26页 |
3.4 人机界面传播角色主从定位 | 第26-28页 |
4 人机界面传播信息的渠道和反馈 | 第28-34页 |
4.1 人机界面传播的信息渠道分类 | 第28-30页 |
4.1.1 按照界面的形态分类 | 第28-29页 |
4.1.2 按照信息形态分类 | 第29页 |
4.1.3 按照使用时与闲置时的信息传播渠道分类 | 第29-30页 |
4.2 人机界面传播渠道与传统媒体传播渠道对比 | 第30-31页 |
4.3 人机界面传播的反馈 | 第31-34页 |
4.3.1 人机界面传播的反馈成本 | 第32页 |
4.3.2 反馈的心理学解读——被感知的需求和社会交往需求 | 第32-34页 |
5 人机界面传播形态演变的分析 | 第34-40页 |
5.1 人机界面传播形态演变的原因——用户的需求 | 第34-35页 |
5.2 人机界面传播形态演变的推手——技术 | 第35-36页 |
5.3 人机界面形态演变的结果——用户体验改善 | 第36-37页 |
5.4 人机界面传播形态演变的趋势——自然交互传播 | 第37-40页 |
6 人机界面传播的影响 | 第40-44页 |
6.1 用户自身的重组和机器的“器官化” | 第40页 |
6.2 用户个体的中心化 | 第40-41页 |
6.3 传播环境对用户身份的影响 | 第41-42页 |
6.4 人际交流的回归 | 第42-44页 |
结束语 | 第44-4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5-47页 |
致谢 | 第47-48页 |
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| 第48-4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