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8-31页 |
1.1 概述 | 第8-9页 |
1.2 贵金属纳米材料在过氧化氢传感器中的应用 | 第9-15页 |
1.2.1 单金属纳米材料 | 第9-10页 |
1.2.2 多金属纳米材料 | 第10-12页 |
1.2.3 杂化/复合纳米材料 | 第12-15页 |
1.3 贵金属纳米材料在燃料电池中的应用 | 第15-28页 |
1.3.1 铂基纳米材料 | 第15-18页 |
1.3.2 铂基杂化/复合纳米材料 | 第18-21页 |
1.3.3 钯基纳米材料 | 第21-25页 |
1.3.4 钯基杂化/复合纳米材料 | 第25-28页 |
1.4 贵金属纳米材料在催化 4-硝基苯酚中的应用 | 第28-30页 |
1.5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| 第30-31页 |
第二章 实验主要试剂和主要仪器设备 | 第31-33页 |
2.1 主要化学试剂 | 第31-32页 |
2.2 主要仪器设备 | 第32-33页 |
第三章 银纳米膜电极的制备及其用于过氧化氢传感器的研究 | 第33-41页 |
3.1 引言 | 第33页 |
3.2 实验部分 | 第33-34页 |
3.2.1 银纳米膜电极的制备 | 第33-34页 |
3.2.2 电化学工作体系 | 第34页 |
3.3 银纳米膜电极的结构表征 | 第34-36页 |
3.3.1 置换前后电极表面颜色对比图 | 第34页 |
3.3.2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| 第34-35页 |
3.3.3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| 第35-36页 |
3.4 电化学催化过氧化氢测试 | 第36-39页 |
3.4.1 纯银电极与银纳米膜电极对过氧化氢传感性能的比较 | 第36页 |
3.4.2 银纳米膜电极对不同浓度过氧化氢的传感 | 第36-37页 |
3.4.3 银纳米膜电极在不同扫速下对过氧化氢的传感 | 第37-38页 |
3.4.4 银纳米膜电极对过氧化氢传感的稳定性测试 | 第38-39页 |
3.5 小结 | 第39-41页 |
第四章 钯纳米粒子及其与石墨烯复合纳米材料的制备与电化学性能的研究 | 第41-56页 |
4.1 引言 | 第41页 |
4.2 实验部分 | 第41-42页 |
4.2.1 钯纳米粒子的制备 | 第41-42页 |
4.2.2 钯纳米粒子与还原氧化石墨烯复合纳米材料的制备 | 第42页 |
4.2.3 电极的制备及电化学工作体系 | 第42页 |
4.3 钯纳米材料的结构表征 | 第42-48页 |
4.3.1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| 第42-43页 |
4.3.2 粒径分布图 | 第43页 |
4.3.3 能谱分析 | 第43-44页 |
4.3.4 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 | 第44页 |
4.3.5 X射线衍射分析 | 第44-46页 |
4.3.6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| 第46-47页 |
4.3.7 拉曼光谱分析 | 第47页 |
4.3.8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| 第47-48页 |
4.4 电化学分析 | 第48-52页 |
4.4.1 钯纳米材料对甲醇的电氧化测试 | 第49-50页 |
4.4.2 钯纳米材料对乙醇的电氧化测试 | 第50-51页 |
4.4.3 钯纳米材料对甲酸的电氧化测试 | 第51-52页 |
4.5 钯纳米材料催化 4-硝基苯酚的应用 | 第52-54页 |
4.5.1 钯纳米粒子催化 4-硝基苯酚的应用 | 第52-53页 |
4.5.2 Pd/RGO复合纳米材料催化 4-硝基苯酚的应用 | 第53-54页 |
4.6 小结 | 第54-56页 |
第五章 Au@Pd核壳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用于醇类燃料电池催化剂的研究 | 第56-66页 |
5.1 引言 | 第56页 |
5.2 实验部分 | 第56-58页 |
5.2.1 Au@Pd核壳纳米粒子的制备 | 第56-57页 |
5.2.2 Au纳米核的制备 | 第57页 |
5.2.3 Pd纳米壳的制备 | 第57页 |
5.2.4 工作电极的制备及电化学工作体系 | 第57-58页 |
5.3 Au@Pd核壳纳米材料的结构表征 | 第58-62页 |
5.3.1 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 | 第58-60页 |
5.3.2 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 | 第60页 |
5.3.3 X射线衍射分析 | 第60-61页 |
5.3.4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| 第61-62页 |
5.4 电化学分析 | 第62-65页 |
5.4.1 催化剂在KOH溶液中的循环伏安测试 | 第62-63页 |
5.4.2 催化剂对乙醇的电氧化测试 | 第63-64页 |
5.4.3 催化剂对甲醇的电氧化测试 | 第64-65页 |
5.5 小结 | 第65-66页 |
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66-68页 |
6.1 结论 | 第66页 |
6.2 展望 | 第66-68页 |
致谢 | 第6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8-76页 |
附录 | 第7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