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6-8页 |
Abstract | 第8-9页 |
主要缩略词 | 第10-14页 |
引言 | 第14-15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5-25页 |
1 SPLUNC1的研究进展 | 第15-17页 |
1.1 SPLUNC1的发现及分布 | 第15页 |
1.2 SPLUNC1的分子结构和作用机理 | 第15-16页 |
1.3 SPLUNC1的生物学功能 | 第16-17页 |
2 巴什拜羊的生物学特性 | 第17-18页 |
3 蛋白质分离与纯化技术研究进展 | 第18-20页 |
3.1 根据蛋白质的物理特性进行分离纯化的技术 | 第18-19页 |
3.2 根据蛋白质的生物学特性进行分离纯化的技术 | 第19页 |
3.3 其他分离纯化技术 | 第19-20页 |
4 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的研究进展 | 第20-21页 |
4.1 NE的生物学特点 | 第20页 |
4.2 NE与疾病的关系 | 第20-21页 |
4.3 NE的检测方法 | 第21页 |
5 细胞凋亡的研究进展 | 第21-25页 |
5.1 细胞凋亡的信号传导途径及调控 | 第21-23页 |
5.2 细胞凋亡引起的细胞变化 | 第23页 |
5.3 细胞凋亡的检测途径 | 第23-25页 |
第二章 rSPLUNC1的表达及纯化 | 第25-32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26-29页 |
1.1 实验菌株 | 第26页 |
1.2 实验试剂 | 第26页 |
1.3 实验仪器 | 第26页 |
1.4 培养基及其他试剂配制 | 第26-28页 |
1.5 实验方法 | 第28-29页 |
2 结果 | 第29-31页 |
2.1 rSPLUNC1的SDS-PAGE检测 | 第29-30页 |
2.2 rSPLUNC1的纯化SDS-PAGE检测 | 第30页 |
2.3 rSPLUNC1的Western blot鉴定 | 第30-31页 |
3 讨论 | 第31-32页 |
第三章 rSPLUNC1对体外培养的Mo生长的影响 | 第32-44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32-37页 |
1.1 实验材料 | 第32-33页 |
1.2 平板菌落计数测定rSPLUNC1对Mo菌落生长的影响 | 第33页 |
1.3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rSPLUNC1对Mo 16sRNA增殖的影响 | 第33-37页 |
1.4 数据处理 | 第37页 |
2 结果 | 第37-42页 |
2.1 平板菌落计数结果 | 第37-38页 |
2.2 Mo 16SrRNA基因扩增结果 | 第38-39页 |
2.3 质粒PCR结果 | 第39页 |
2.4 标准曲线的建立 | 第39-41页 |
2.5 Mo 16SrRNA定量结果分析 | 第41-42页 |
3 讨论 | 第42-44页 |
第四章 rSPLUNC1对呼吸道致病菌的抑制作用 | 第44-49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44-45页 |
1.1 主要实验菌株 | 第44-45页 |
1.2 主要试剂、材料及仪器 | 第45页 |
1.3 rSPLUNC1对细菌的抑制作用 | 第45页 |
1.4 数据处理 | 第45页 |
2 结果 | 第45-48页 |
2.1 rSPLUNC1对巴氏杆菌(Pm)的抑菌效果 | 第45-46页 |
2.2 rSPLUNC1对大肠杆菌(E.coli)的抑菌效果 | 第46-47页 |
2.3 rSPLUNC1对肺炎链球菌(Sp)的抑菌效果 | 第47页 |
2.4 rSPLUNC1对金黄色葡萄球菌(Sa)的作用 | 第47-48页 |
3 讨论 | 第48-49页 |
第五章 rSPLUNC1对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的影响 | 第49-54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49-51页 |
1.1 实验材料 | 第49-50页 |
1.2 rSPLUNC1对NE活性的调节作用 | 第50-51页 |
1.3 数据处理 | 第51页 |
2 结果 | 第51-52页 |
2.1 标准曲线的建立 | 第51-52页 |
2.2 rSPLUNC1对NE活性的调节作用 | 第52页 |
3 讨论 | 第52-54页 |
第六章 rSPLUNC1对淋巴细胞凋亡的影响 | 第54-60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54-56页 |
1.1 实验材料 | 第54-55页 |
1.2 实验方法 | 第55-56页 |
1.3 数据处理 | 第56页 |
2 结果 | 第56-58页 |
2.1 DNA ladder检测凋亡结果 | 第56-57页 |
2.2 Annexin V-FITC/PI双染法细胞凋亡检测结果 | 第57-58页 |
3 讨论 | 第58-60页 |
全文总结 | 第60页 |
创新点 | 第60-6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1-71页 |
致谢 | 第71-72页 |
作者简介 | 第72-73页 |
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| 第7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