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政治、法律论文--中国政治论文--国家行政管理论文--国家机关工作与人事管理论文

京津冀协同发展区域治理模式探究

摘要第5-6页
ABSTRACT第6-7页
第1章 绪论第10-16页
    1.1 选题背景和意义第10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选题背景第10-11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选题意义第11-12页
    1.2 区域治理的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2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区域治理的国外研究综述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区域治理的国内研究综述第13-14页
    1.3 研究关键问题、研究方法及创新点第14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研究的关键问题第14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研究方法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研究创新点第15-16页
第2章 区域治理理论分析框架及西方国家典型模式比较第16-22页
    2.1 治理理论与区域治理理论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“治理”理论第16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区域治理理论第16-17页
    2.2 西方国家区域治理典型模式比较第17-19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整合治理模式:美国大都市圈为典型代表第18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“中心一边缘”治理模式:以日本首都圈为典型代表第18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多层次治理模式:欧盟为典型代表第18-19页
    2.3 国外区域治理模式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启示第19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区域发展战略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多核化战略第20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新城战略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3.4 区域空间协调管治战略第21-22页
第3章 当前京津冀区域治理面临的挑战和困境第22-29页
    3.1 行政级别差异和行政观念制约第22-24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京津冀三地行政级别差异促使政府间协作失衡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全能型政府影响区域发展观念:政府越位与缺位共存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京津冀各自为政的“本位主义”盛行第24页
    3.2 京津冀三地规划布局缺失:盲目、重复、浪费第24-25页
    3.3 科层制和分税制的制约:京津冀三地竞争大于合作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行政管理制度与分税制的制约:三地竞争远远大于合作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分税制:助长地方政府广泛参与、介入经济活动第26页
    3.4 市场和社会力量发育不良第26-29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政府与市场协调缺失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政府与社会组织、公众之间协调缺位第27-29页
第4章 京津冀协同发展区域治理机制的构建第29-43页
    4.1 京津冀协同发展各治理主体的应然角色第29-33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发挥各级党委、政府在区域治理主导作用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企业:区域治理的主体第30-32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非营利组织和社会公众:区域治理的积极参与者和监督者第32-33页
    4.2 京津冀协同发展区域治理的制度创新第33-43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构建科学合理的行政机制第33-3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构建公平自由的市场机制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构建法治保障机制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完善空间规划机制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5 构建立体的利益共享机制第38-4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6 构建政府与企业、社会公众合作机制第41-43页
结语第43-44页
参考文献第44-48页
致谢第48-49页
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第49页

论文共49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山东ZK公司市场营销渠道管理研究
下一篇:YZ集团信息化建设项目风险管理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