论治安处罚中诽谤的认定--基于言论自由的视角
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引言 | 第8-15页 |
一、研究意义 | 第8-10页 |
二、研究现状 | 第10-12页 |
三、本文拟解决的问题 | 第12页 |
四、研究方法与思路 | 第12-15页 |
第一章 治安处罚中诽谤认定的现状考察 | 第15-28页 |
一、治安处罚中诽谤实践认定的做法与经验 | 第15-18页 |
(一)公安认定诽谤之基本做法 | 第15-18页 |
(二)公安认定诽谤之经验总结 | 第18页 |
二、治安处罚中诽谤错误认定的表现与原因 | 第18-25页 |
(一)公安错误认定诽谤之主要表现 | 第19-22页 |
(二)公安错误认定诽谤之原因分析 | 第22-25页 |
三、治安处罚中诽谤错误认定的危害与思考 | 第25-28页 |
(一)公安错误认定诽谤之危害性 | 第25-26页 |
(二)明确诽谤认定标准之必要性 | 第26-28页 |
第二章 治安处罚中诽谤的认定离不开言论自由的考量 | 第28-47页 |
一、法理依据:平衡名誉权与言论自由 | 第28-36页 |
(一)名誉权的保护:诽谤条款的合宪性证成 | 第28-31页 |
(二)名誉权与言论自由的冲突:诽谤条款的适用困境 | 第31-33页 |
(三)平衡名誉权与言论自由:诽谤条款的限制适用 | 第33-36页 |
二、法律依据:宪法之言论自由条款 | 第36-44页 |
(一)言论自由的显性条款 | 第36-40页 |
(二)言论自由的隐性条款 | 第40-42页 |
(三)言论自由条款的神圣地位 | 第42-44页 |
三、事实依据:考量言论自由顺应国际潮流 | 第44-47页 |
(一)重视言论自由成为国际共识 | 第44-45页 |
(二)保障言论自由已成司法惯例 | 第45-47页 |
第三章 基于言论自由认定诽谤的关键 | 第47-63页 |
一、实质内容:诽谤性言论 | 第47-54页 |
(一)诽谤性言论的内涵 | 第48-50页 |
(二)诽谤性言论的方式 | 第50-54页 |
二、区分对象:一般公民与国家公职人员 | 第54-60页 |
(一)名誉权享有程度不同 | 第54-57页 |
(二)主观恶意认定原则不同 | 第57-60页 |
三、客观后果:名誉受损 | 第60-63页 |
(一)名誉受损之具体程度 | 第60页 |
(二)尚不构成刑事处罚之具体界限 | 第60-63页 |
第四章 诽谤条款限制适用的主要言论类型 | 第63-71页 |
一、类型之一:监督性言论 | 第63-66页 |
(一)监督性言论之内涵 | 第63-65页 |
(二)监督性言论之具体认定 | 第65-66页 |
二、类型之二:真实性误信言论 | 第66-68页 |
(一)真实性误信言论之内涵 | 第66页 |
(二)真实性误信言论之具体认定 | 第66-68页 |
三、类型之三:公正评论性言论 | 第68-71页 |
(一)公正评论性言论之内涵 | 第68页 |
(二)公正评论性言论之具体认定 | 第68-71页 |
结语 | 第71-7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2-78页 |
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发表的论文 | 第78-79页 |
致谢 | 第79-8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