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9-17页 |
1.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9页 |
1.2 中美桥梁设计规范的发展 | 第9-10页 |
1.2.1 中国桥规 | 第9-10页 |
1.2.2 美国桥规 | 第10页 |
1.3 国内外规范研究现状 | 第10-13页 |
1.3.1 国内外规范研究综述 | 第10-13页 |
1.3.2 现有规范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| 第13页 |
1.4 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3-17页 |
第二章 设计准则和极限状态划分 | 第17-23页 |
2.1 设计准则 | 第17页 |
2.2 极限状态划分 | 第17-18页 |
2.3 设计基准期和使用寿命 | 第18-19页 |
2.4 设计安全等级 | 第19页 |
2.5 可靠度及目标可靠度 | 第19-21页 |
2.6 本章小结 | 第21-23页 |
第三章 材料与荷载对比分析 | 第23-49页 |
3.1 材料 | 第23-30页 |
3.1.1 混凝土 | 第23-28页 |
3.1.2 普通钢筋 | 第28-29页 |
3.1.3 预应力钢筋 | 第29-30页 |
3.2 荷载分类 | 第30-34页 |
3.2.1 恒荷载 | 第30-31页 |
3.2.2 汽车荷载 | 第31-34页 |
3.3 荷载组合 | 第34-39页 |
3.4 主梁内力计算方法 | 第39-47页 |
3.4.1 横向分布计算 | 第39-43页 |
3.4.2 活载内力计算 | 第43-45页 |
3.4.3 荷载组合内力 | 第45-47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47-49页 |
第四章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对比分析 | 第49-81页 |
4.1 受弯构件正截面抗弯承载力计算方法 | 第49-58页 |
4.1.1 基本假定 | 第49页 |
4.1.2 受压混凝土应力图形的简化方法 | 第49-51页 |
4.1.3 相对界限受压区高度 | 第51-52页 |
4.1.4 最小配筋率和最大配筋率 | 第52-54页 |
4.1.5 计算图式和表达式 | 第54-56页 |
4.1.6 通用图抗弯承载力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| 第56-58页 |
4.2 受弯构件斜截面抗剪承载力计算方法 | 第58-64页 |
4.2.1 计算假定 | 第58-59页 |
4.2.2 计算截面选择 | 第59-60页 |
4.2.3 抗剪承载力计算方法 | 第60-62页 |
4.2.4 构造要求 | 第62-63页 |
4.2.5 通用图抗剪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| 第63-64页 |
4.3 受压构件承载力计算方法 | 第64-72页 |
4.3.1 轴心受压构件计算方法 | 第65-67页 |
4.3.2 偏心受压构件 | 第67-72页 |
4.4 局部承压计算方法 | 第72-78页 |
4.4.1 局部承压区域划分 | 第73-74页 |
4.4.2 锚固区设计验算内容 | 第74页 |
4.4.3 总体区域设计方法 | 第74-76页 |
4.4.4 局部区域设计方法 | 第76-78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78-81页 |
第五章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对比分析 | 第81-99页 |
5.1 预应力张拉控制与损失计算方法 | 第81-88页 |
5.1.1 张拉控制应力 | 第81-82页 |
5.1.2 预应力钢筋和管道壁摩擦引起的预应力损失 | 第82页 |
5.1.3 锚具变形、钢筋回缩和接缝压缩引起的预应力损失 | 第82-83页 |
5.1.4 预应力钢筋和台座之间的温差引起的预应力损失 | 第83页 |
5.1.5 混凝土弹性压缩引起的预应力损失 | 第83-84页 |
5.1.6 预应力筋的应力松弛引起的预应力损失 | 第84页 |
5.1.7 混凝土收缩、徐变引起的预应力损失 | 第84-85页 |
5.1.8 预应力损失的组合及有效预应力 | 第85页 |
5.1.9 预应力损失算例 | 第85-88页 |
5.2 应力验算与控制方法 | 第88-92页 |
5.2.1 施工阶段(短暂状况)混凝土应力限值 | 第88-90页 |
5.2.2 使用阶段(持久状况)混凝土应力控制 | 第90-91页 |
5.2.3 使用阶段预应力筋的应力控制 | 第91-92页 |
5.3 抗裂性及裂缝宽度计算方法 | 第92-95页 |
5.3.1 抗裂性验算 | 第92-93页 |
5.3.2 裂缝宽度计算与控制方法 | 第93页 |
5.3.3 裂缝宽度限制 | 第93-95页 |
5.4 挠度与预拱度控制方法 | 第95-97页 |
5.4.1 挠度计算方法 | 第95-96页 |
5.4.2 挠度限值 | 第96-97页 |
5.4.3 预拱度设置方法 | 第97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97-99页 |
第六章 工程实例计算及截面富余度对比分析 | 第99-121页 |
6.1 4×30m连续箱梁桥设计算例 | 第99-115页 |
6.1.1 设计基本资料 | 第99-101页 |
6.1.2 结构内力计算 | 第101-108页 |
6.1.3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验算 | 第108页 |
6.1.4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 | 第108-115页 |
6.2 截面富余度对比分析 | 第115-119页 |
6.2.1 截面富余度的概念 | 第115-116页 |
6.2.2 通用图中简支梁桥的富余度对比分析 | 第116-118页 |
6.2.3 连续梁桥算例的截面富余度对比分析 | 第118-119页 |
6.3 本章小结 | 第119-121页 |
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 | 第121-123页 |
7.1 结论 | 第121-122页 |
7.2 展望 | 第122-123页 |
致谢 | 第123-12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25-129页 |
作者简介 | 第12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