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1-21页 |
1.1 表面活性剂 | 第11-15页 |
1.1.1 表面活性剂分类 | 第11-13页 |
1.1.2 表面活性剂胶束结构及应用 | 第13-15页 |
1.2 理论计算和分子模拟 | 第15-16页 |
1.3 表面活性剂复配体系的研究进展 | 第16-19页 |
1.3.1 阴-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 | 第16-17页 |
1.3.2 阴-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 | 第17页 |
1.3.3 阴-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 | 第17-19页 |
1.4 选题意义及主要内容 | 第19-21页 |
1.4.1 选题意义 | 第19-20页 |
1.4.2 主要内容 | 第20-21页 |
第二章 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 | 第21-33页 |
2.1 基本原理 | 第22-29页 |
2.1.1 力场 | 第22-25页 |
2.1.2 系综 | 第25-26页 |
2.1.3 边界条件 | 第26-27页 |
2.1.4 分子动力学算法 | 第27-29页 |
2.2 模拟步骤 | 第29-31页 |
2.2.1 体系构建 | 第29-30页 |
2.2.2 模拟计算 | 第30页 |
2.2.3 数据收集分析 | 第30-31页 |
2.3 模拟软件 | 第31-33页 |
第三章 阴离子/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体系自组装的分子动力学研究 | 第33-49页 |
3.1 引言 | 第33-34页 |
3.2 模拟体系 | 第34-36页 |
3.3 模拟方法 | 第36页 |
3.4 体系I(复配比影响)结果与讨论 | 第36-42页 |
3.4.1 体系的聚集体结构和平衡状态 | 第36-39页 |
3.4.2 胶束结构的分子分布 | 第39-41页 |
3.4.3 虫状胶束的分子分布 | 第41-42页 |
3.5 体系II(盐浓度影响)结果与讨论 | 第42-47页 |
3.5.1 胶束的结构 | 第42-44页 |
3.5.2 胶束分子分布与取向 | 第44-45页 |
3.5.3 盐桥 | 第45-47页 |
3.6 本章结论 | 第47-49页 |
第四章 醇对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自组装影响的分子动力学研究 | 第49-59页 |
4.1 引言 | 第49-50页 |
4.2 模拟体系 | 第50-51页 |
4.3 模拟方法 | 第51-52页 |
4.4 模拟结果及分析 | 第52-58页 |
4.4.1 体系自组装平衡过程 | 第52-54页 |
4.4.2 胶束分子分布 | 第54-55页 |
4.4.3 氢键含量 | 第55-56页 |
4.4.4 溶剂可及表面积 | 第56-58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58-59页 |
结论与展望 | 第59-6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1-70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70-71页 |
致谢 | 第71-72页 |
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| 第7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