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0-11页 |
| 英文摘要 | 第11-12页 |
| 1 引言 | 第13-20页 |
| 1.1 研究背景 | 第13-14页 |
| 1.2 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14-15页 |
| 1.2.1 研究的目的 | 第14页 |
| 1.2.2 研究的意义 | 第14-15页 |
| 1.3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5-17页 |
| 1.3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5页 |
| 1.3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5-17页 |
| 1.3.3 国内外研究评述 | 第17页 |
| 1.4 研究内容 | 第17-18页 |
| 1.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| 第18-20页 |
| 1.5.1 研究方法 | 第18-19页 |
| 1.5.2 技术路线 | 第19-20页 |
|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依据 | 第20-25页 |
| 2.1 相关概念界定 | 第20-21页 |
| 2.1.1 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的界定 | 第20页 |
| 2.1.2 人力资源管理的含义 | 第20-21页 |
| 2.1.3 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含义 | 第21页 |
| 2.2 理论依据 | 第21-24页 |
| 2.2.1 可持续发展理论 | 第21-23页 |
| 2.2.2 人力资本理论 | 第23-24页 |
| 2.2.3 人力资源规划理论 | 第24页 |
| 2.3 本章小结 | 第24-25页 |
| 3 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人力资源需求现状 | 第25-32页 |
| 3.1 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基本情况 | 第25-26页 |
| 3.1.1 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产业分布 | 第25页 |
| 3.1.2 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发展特点 | 第25-26页 |
| 3.2 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人力资源需求特征 | 第26页 |
| 3.2.1 高层次人力资源 | 第26页 |
| 3.2.2 创新型人力资源 | 第26页 |
| 3.2.3 专业型人力资源 | 第26页 |
| 3.3 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人力资源需求存在问题 | 第26-28页 |
| 3.3.1 高层次专业型人力资源需求匮乏 | 第26-27页 |
| 3.3.2 人力资源需求预测不重视 | 第27页 |
| 3.3.3 人力资源需求结构不合理 | 第27页 |
| 3.3.4 人力资源流失现象严重 | 第27-28页 |
| 3.4 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人力资源需求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| 第28-31页 |
| 3.4.1 数量原因分析 | 第28-29页 |
| 3.4.2 质量原因分析 | 第29-30页 |
| 3.4.3 结构原因分析 | 第30-31页 |
| 3.5 本章小结 | 第31-32页 |
| 4 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分析 | 第32-53页 |
| 4.1 人力资源需求预测方法 | 第32-37页 |
| 4.1.1 需求预测方法介绍 | 第32-33页 |
| 4.1.2 灰色预测模型 | 第33-34页 |
| 4.1.3 灰色预测模型的建模步骤 | 第34-37页 |
| 4.1.4 灰色预测模型的检验 | 第37页 |
| 4.2 影响因素分析 | 第37-42页 |
| 4.2.1 层次分析法 | 第37-38页 |
| 4.2.2 影响因素的选取 | 第38-40页 |
| 4.2.3 影响因素的确定 | 第40-42页 |
| 4.3 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人力资源灰色预测模型构建 | 第42-48页 |
| 4.4 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结果分析 | 第48-52页 |
| 4.4.1 数量预测结果分析 | 第48-49页 |
| 4.4.2 质量预测结果分析 | 第49-50页 |
| 4.4.3 结构预测结果分析 | 第50-52页 |
| 4.5 本章小结 | 第52-53页 |
| 5 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对策建议 | 第53-59页 |
| 5.1 根据发展趋势创新人力资源需求观念 | 第53-54页 |
| 5.2 注重教育提升人力资源质量 | 第54-55页 |
| 5.3 改善环境增加人力资源数量 | 第55-56页 |
| 5.4 建立有区域特色的人力资源结构 | 第56-57页 |
| 5.5 充分利用针对老工业基地人力资源需求建设的扶持政策 | 第57-58页 |
| 5.6 本章小结 | 第58-59页 |
| 6 总结与展望 | 第59-61页 |
| 6.1 总结 | 第59-60页 |
| 6.2 展望 | 第60-61页 |
| 致谢 | 第61-62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62-65页 |
| 附录 | 第65-66页 |
|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6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