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0-11页 |
英文摘要 | 第11-12页 |
1 引言 | 第13-27页 |
1.1 研究的背景、目的与意义 | 第13-15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5-24页 |
1.2.1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现状 | 第15-20页 |
1.2.2 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现状 | 第20-23页 |
1.2.3 简要述评 | 第23-24页 |
1.3 研究内容 | 第24页 |
1.4 研究方法 | 第24-25页 |
1.5 技术路线 | 第25-27页 |
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| 第27-36页 |
2.1 水资源承载力的概念与内涵 | 第27-29页 |
2.1.1 水资源承载力的概念 | 第27-28页 |
2.1.2 水资源承载力的内涵 | 第28-29页 |
2.2 水资源优化配置的概念 | 第29-31页 |
2.3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| 第31-36页 |
2.3.1 可持续发展理论 | 第31-34页 |
2.3.2 复杂适应系统理论 | 第34-36页 |
3 三江平原水资源利用现状与问题分析 | 第36-49页 |
3.1 三江平原概况 | 第36-37页 |
3.2 三江平原主要农业生产条件 | 第37-41页 |
3.3 三江平原水资源利用现状 | 第41-47页 |
3.4 三江平原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| 第47-48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48-49页 |
4 三江平原农业水资源承载力评价 | 第49-65页 |
4.1 水资源承载力的影响因素 | 第49-53页 |
4.2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| 第53-58页 |
4.2.1 评价指标体系的作用 | 第53页 |
4.2.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指导思想 | 第53-54页 |
4.2.3 评价指标的选择原则 | 第54-55页 |
4.2.4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| 第55页 |
4.2.5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| 第55-57页 |
4.2.6 评价指标的分级标准 | 第57-58页 |
4.3 三江平原农业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方法 | 第58-61页 |
4.4 三江平原水资源承载力评价 | 第61-64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64-65页 |
5 基于CAS理论的三江平原农业水资源优化配置 | 第65-83页 |
5.1 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原则与目标 | 第65-70页 |
5.1.1 水资源优化配置原则 | 第65-68页 |
5.1.2 水资源优化配置目标 | 第68-70页 |
5.2 基于CAS理论的农业水资源系统解析 | 第70-74页 |
5.2.1 CAS理论建模的基本方法 | 第71页 |
5.2.2 农业水资源系统组成与层次划分 | 第71-73页 |
5.2.3 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中的关系分析 | 第73-74页 |
5.2.4 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动力分析 | 第74页 |
5.3 模型求解方法 | 第74-75页 |
5.3.1 多目标模型 | 第74-75页 |
5.3.2 RMONAGA | 第75页 |
5.4 三江平原复杂适应性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构建与求解 | 第75-81页 |
5.4.1 建模的简化原则 | 第75页 |
5.4.2 主体分类及适应性描述 | 第75-77页 |
5.4.3 模型结构 | 第77-78页 |
5.4.4 边界条件率定 | 第78页 |
5.4.5 结果与分析 | 第78-81页 |
5.5 优化配置后水资源承载力评价 | 第81-82页 |
5.6 本章小结 | 第82-83页 |
6 利用优化配置提高三江平原水资源承载力的对策 | 第83-90页 |
6.1 针对水资源子系统的对策 | 第83-84页 |
6.2 针对社会子系统的对策 | 第84-86页 |
6.3 针对经济子系统的对策 | 第86-88页 |
6.4 针对生态环境子系统的对策 | 第88-90页 |
7 结论与展望 | 第90-93页 |
7.1 结论 | 第90-91页 |
7.2 创新点 | 第91页 |
7.3 展望 | 第91-93页 |
致谢 | 第93-9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4-107页 |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10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