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石油、天然气工业论文--油气田开发与开采论文--气田开发与开采论文--气田提高采收率方法论文

泡排井采气管道携泡量监测与消泡研究

摘要第4-5页
Abstract第5-6页
第1章 绪论第10-25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0-12页
    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-2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泡沫特性第12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单井泡排采气工艺第16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泡沫监测技术第18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2.4 消泡技术第20-23页
    1.3 主要研究内容第23-24页
    1.4 研究技术路线第24-25页
第2章 气体携泡管流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第25-41页
    2.1 实验装置及流程第25-26页
    2.2 实验设备及型号第26-29页
    2.3 实验方案第29-30页
    2.4 实验步骤第30-31页
    2.5 实验结论及分析第31-39页
        2.5.1 起泡基液浓度对管流中泡沫的影响第32-34页
        2.5.2 起泡基液酸碱度对管流中泡沫的影响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2.5.3 温度对管流中泡沫的影响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2.5.4 管径对管流中泡沫的影响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2.5.5 管长对管流中泡沫的影响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2.5.6 管壁粗糙度对管流中泡沫的影响第38-39页
    2.6 本章小结第39-41页
第3章 泡排采气管道携泡量监测方法研究第41-60页
    3.1 技术理论依据第41-42页
    3.2 实验装置设计第42-45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红外激光光源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硅光电池板第4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数据采集卡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颜色示踪剂加注器第44-45页
    3.3 监测原理与计算方法第45-51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分层流监测原理及计算方法第45-48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环状流监测原理及计算方法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段塞流监测原理及计算方法第49-51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满管流监测原理及计算方法第51页
    3.4 监测图像分析及流量计算程序设计第51-57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运行界面图像分析第51-55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数据筛选及处理第55-56页
        3.4.3 泡沫流量计算程序设计第56-57页
    3.5 验证实验第57-58页
        3.5.1 实验方案第57页
        3.5.2 装置与方法可靠性分析第57-58页
    3.6 误差来源分析第58-59页
        3.6.1 实验模型第58页
        3.6.2 实验仪器第58-59页
        3.6.3 数据处理第59页
        3.6.4 人为因素第59页
    3.7 本章小结第59-60页
第4章 泡排采气管道消泡模拟实验与消泡剂量预测第60-74页
    4.1 实验装置及流程第60-61页
    4.2 实验设备及型号第61-62页
    4.3 实验方案第62-64页
    4.4 实验步骤第64-65页
    4.5 实验数据第65-66页
    4.6 基于BP神经网络的消泡剂加注量预测第66-72页
        4.6.1 数据选取与预处理第67-68页
        4.6.2 BP神经网络模型建立第68-70页
        4.6.3 运算结果及分析第70-72页
    4.7 本章小结第72-74页
第5章 采气管末端消泡-分离装置研究第74-90页
    5.1 技术理论依据第74-76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传统立式气液分离器技术原理第74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新型柱状旋流分离器技术原理第74-76页
    5.2 装置设计第76-82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设计思路第76-77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结构设计第77-79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尺寸设计第79-81页
        5.2.4 工作原理第81-82页
    5.3 验证实验第82-86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实验方案第82-83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实验特征参数第83-84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实验装置及流程第84-85页
        5.3.4 实验步骤及说明第85-86页
    5.4 装置可靠性分析第86-89页
    5.5 本章小结第89-90页
第6章 结论与建议第90-92页
    6.1 结论第90-91页
    6.2 建议第91-92页
致谢第92-93页
参考文献第93-97页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第97页

论文共97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利用关联分析挖掘甘蓝型油菜千粒重优异等位变异
下一篇:高中师生英语语法教学研究—观点与态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