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6-9页 |
Abstract | 第9-11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2-22页 |
1.1 芸薹属植物自交不亲和性研究进展 | 第12-17页 |
1.1.1 芸薹属植物孢子体自交不亲和反应信号传导途径研究进展 | 第12-13页 |
1.1.2 ARC1的结构及功能研究进展 | 第13-15页 |
1.1.3 Exo70A1的结构及功能研究进展 | 第15-17页 |
1.2 基于重叠延伸PCR的定点突变技术 | 第17-18页 |
1.2.1 重叠延伸PCR技术原理 | 第17页 |
1.2.2 重叠延伸PCR在定点突变中的应用 | 第17-18页 |
1.3 酵母双杂交技术 | 第18-19页 |
1.3.1 酵母双杂交系统原理 | 第18页 |
1.3.2 酵母双杂交系统在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中的应用 | 第18-19页 |
1.4 GST pull-down技术 | 第19-22页 |
1.4.1 GST pull-down技术原理 | 第19页 |
1.4.2 GST pull-down技术在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中的应用 | 第19-22页 |
第二章 引言 | 第22-26页 |
2.1 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| 第22-24页 |
2.2 技术路线 | 第24-26页 |
第三章 材料及方法 | 第26-36页 |
3.1 材料 | 第26页 |
3.2 ARC1及Exo70A1编码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| 第26-29页 |
3.2.1 ARC1及Exo70A1编码基因的PCR扩增 | 第26-28页 |
3.2.2 ARC1及Exo70A1编码基因的TA克隆 | 第28-29页 |
3.3 ARC1及Exo70A1序列的短截及突变 | 第29页 |
3.3.1 ARC1序列的短截及突变 | 第29页 |
3.3.2 Exo70A1序列的短截 | 第29页 |
3.4 ARC1和Exo70A1相互作用的酵母双杂交技术检测 | 第29-32页 |
3.4.1 酵母重组载体的构建 | 第30页 |
3.4.2 重组质粒的毒性及自激活检测 | 第30-31页 |
3.4.3 酵母双杂交检测ARC1和Exo70A1的相互作用 | 第31-32页 |
3.5 ARC1和Exo70A1相互作用的GST pull-down技术体外检测 | 第32-35页 |
3.5.1 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| 第32页 |
3.5.2 融合蛋白的体外表达及纯化 | 第32-34页 |
3.5.3 GST pull-down鉴定ARC1与Exo70A1的相互作用 | 第34-35页 |
3.6 ARC1-Exo70A1互作模体编码序列的聚类分析 | 第35-36页 |
第四章 结果与分析 | 第36-54页 |
4.1 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| 第36-37页 |
4.1.1 11种甘蓝材料ARC1及Exo70A1基因的扩增 | 第36页 |
4.1.2 ARC1及Exo70A1基因的序列分析 | 第36-37页 |
4.2 特异性引物PCR所产生的缩短和突变的变异体群 | 第37-40页 |
4.2.1 ARC1序列的短截及突变 | 第37-38页 |
4.2.2 Exo70A1序列的短截 | 第38-40页 |
4.3 ARC1-Exo70A1相互作用的酵母双杂交检测分析 | 第40-46页 |
4.3.1 酵母载体的构建与分析 | 第40-41页 |
4.3.2 重组质粒转化酵母的毒性及其自激活鉴定 | 第41-43页 |
4.3.3 ARC1-Exo70A1的酵母双杂交相互作用检测 | 第43-46页 |
4.4 ARC1-Exo70A1相互作用的GST pull-down体外验证 | 第46-50页 |
4.4.1 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与分析 | 第46页 |
4.4.2 融合蛋白的诱导表达 | 第46-49页 |
4.4.3 GST pull-down验证ARC1-Exo70A1相互作用 | 第49-50页 |
4.5 ARC1-Exo70A1互作模体的确定及分析 | 第50-54页 |
4.5.1 ARC1-Exo70A1相互作用模体的确定 | 第50-51页 |
4.5.2 ARC1-Exo70A1互作区段编码序列的聚类分析 | 第51-54页 |
第五章 讨论与结论 | 第54-60页 |
5.1 讨论 | 第54-57页 |
5.2 结论 | 第57-6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0-66页 |
附录 | 第66-72页 |
致谢 | 第72-74页 |
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74-76页 |
在读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及获奖 | 第7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