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马克思主义、列宁主义、毛泽东思想、邓小平理论论文--马克思主义、列宁主义、毛泽东思想、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论文--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研究论文

马克思的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及其现实启示

摘要第3-4页
Abstract第4页
前言第7-12页
    (一)问题的提出第7页
    (二)研究意义第7页
    (三)学术综述第7-10页
    (四)研究方法第10-11页
    (五)创新之处第11-12页
一、马克思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的形成发展第12-19页
    (一)马克思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的初步形成阶段第12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在《莱茵报》时期对黑格尔理论国家观的质疑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2.在《德法年鉴》上表明“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立场”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3.在批判普鲁东时期对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的科学化解释第14-15页
    (二)马克思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的成熟阶段第15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揭示了资产阶级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内涵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2.阐释了资产阶级国家权力的本质第16页
        3.论证了资本主义社会资本支配劳动的社会本质第16-17页
    (三)马克思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的深化发展阶段第17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对国家向社会复归的大胆预测第17页
        2.系统阐述了国家的起源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3.对东方社会发展规律的探索第18-19页
二、马克思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的基本内涵第19-25页
    (一)对国家与社会关系的一般界定:国家归根到底产生于社会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马克思对黑格尔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的匡正第19页
        2.马克思阐明了国家形成的社会根源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3.马克思对国家与市民关系的重塑第20页
    (二)对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现实反思: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国家与社会二元化问题第20-22页
        1.国家与社会二元化问题提出的社会背景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国家与社会二元化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本质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3.国家与社会的二元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阶段第22页
    (三)对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未来预测:未来国家将最终消亡并回归社会第22-25页
        1.马克思认为国家将最终消亡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马克思认为国家回归社会是人类发展的最终趋势第23-25页
三、马克思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的理论创新第25-30页
    (一)马克思首次将人的解放作为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的立足点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1.马克思明确指出人是国家与社会的主体第25页
        2.马克思认为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人、国家和社会之间存在不同的关系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3.马克思的国家与社会理论以解放全人类为立足点第26页
    (二)马克思首次将自由人联合体作为未来社会的最终归宿第26-30页
        1.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矛盾难以调和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马克思指出人类要克服异化的唯一手段是超越资本主义国家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3.马克思明确表示无产阶级专政是一个过渡阶段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4.马克思解释了国家与社会最终统一的历史性方向第29-30页
四、马克思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的现实启示第30-36页
    (一)应加强社会对国家权力的制约监督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1.健全以权力制约权力的机制第30页
        2.完善用权利制约权力的机制第30页
        3.完善以法律制约权力的机制第30-31页
    (二)应规范政府与社会的关系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1.推进政企分开与政资分开第31页
        2.保护公民私人权利,防止利益侵蚀第31-32页
    (三)应坚持改革的“社会化”导向第32-34页
        1.加快政府职能转变,实现从“管理”到“服务”的转化第32页
        2.实现资源在市场中的合理配置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3.加快事业单位改革,实现单位的“社会化”第33-34页
    (四)应重视发挥社会组织在社会建设中的作用第34-36页
        1.坚持制度创新,克服发展瓶颈第34页
        2.完善市场经济体系,巩固社会组织的发展基础第34页
        3.弘扬治理精神,破除传统“官本位”思想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4.加强社会组织的自身建设第35-36页
结语第36-37页
参考文献第37-39页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第39-40页
致谢第40页

论文共40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基于情境演算的交通信息服务动态组合发布
下一篇:C2C电子商务物流服务质量对顾客忠诚度的影响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