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政治、法律论文--中国政治论文--阶级结构与社会结构论文--社会生活与社会问题论文--中、老年论文

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农村养老模式研究

摘要第4-5页
Abstract第5-6页
绪论第10-16页
    (一)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第10-11页
        1、研究背景第10-11页
        2、研究意义第11页
    (二)国内外研究述评第11-15页
        1、国外研究动态第11-13页
        2、国内研究现状第13-15页
        3、国内外研究评述第15页
    (三)研究思路与方法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1、研究思路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2、研究方法第16页
    (四)创新点第16页
一、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第16-24页
    (一)人口老龄化与养老模式概述第16-22页
        1、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及其特征第16-21页
        2、我国农村现有主要养老模式简述第21-22页
    (二)相关理论基础第22-24页
        1、交换理论第22页
        2、路径依赖理论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3、福利多元主义理论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4、需求层次理论第24页
二、我国农村养老模式的历史变迁和现状第24-29页
    (一)我国农村养老模式的历史变迁第24-26页
        1、自我养老和家庭养老为主的阶段    (1957年前)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2、集体养老为主、家庭养老为辅的阶段    (1957年-1978年)第25页
        3、家庭养老为主、多种养老模式共同发展的阶段    (1978年至今)第25-26页
    (二)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农村主要养老模式的现状第26-29页
        1、自我养老模式难以满足老人需求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2、家庭养老模式依然是主要模式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3、集体养老模式发展滞后第28-29页
三、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农村养老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第29-35页
    (一)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农村养老模式存在的问题第29-33页
        1、自我养老难以维持生活第29-31页
        2、家庭养老负担沉重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3、集体养老发挥作用有限第32-33页
    (二)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农村养老模式存在问题的原因第33-35页
        1、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2、农村养老需求数量较大、需求层次提高第34页
        3、养老价值观念、生活方式转变第34-35页
四、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农村养老模式的选择第35-44页
    (一)国外农村的养老模式第35-37页
        1、英国农村的养老模式第35页
        2、新加坡农村的养老模式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3、日本农村的养老模式第36-37页
    (二)国外农村养老模式对我国的启示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1、制定和完善养老的相关法律法规第37页
        2、加大政府投入和引导第37页
        3、重视家庭养老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4、构建多元化养老模式第38页
    (三)我国农村养老模式的选择第38-44页
        1、多元化养老模式体系选择的现实依据第38-40页
        2、多元化养老模式体系的具体内容第40-44页
五、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农村养老模式多元化发展的对策第44-52页
    (一)加大政府对养老事业的支持和引导,强化政府责任第44-47页
        1、加大农村养老的财政投入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2、拓宽资金筹集渠道第45页
        3、加强国家监督与管理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4、建立和完善养老方面的法律法规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5、积极弘扬中国传统孝道文化第47页
    (二)发动社会力量参与,实行服务主体的多元化第47-48页
        1、加强企事业单位、非盈利组织、事业团体的社会责任意识第47-48页
        2、建设专业化的志愿者队伍,提供规范有序的志愿服务第48页
    (三)强化和完善家庭养老功能第48-50页
        1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 2、畅通子女尽孝渠道第49页
        3、提升子女的养老服务水平第49-50页
    (四)转变养老观念,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第50-52页
        1、转变社会的养老观念第50页
        2、重塑子女的孝道观念第50-51页
        3、转变老年人的养老观念第51-52页
六、结语第52-54页
    (一)结论第52页
    (二)论文不足及后续研究方向第52-54页
参考文献第54-56页
致谢第56-57页
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第57页

论文共57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陕西省自然保护区管护绩效评价研究
下一篇:我国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关系发展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