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一章 导论 | 第10-19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0-12页 |
1.2 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12-13页 |
1.2.1 研究目的 | 第12页 |
1.2.2 研究意义 | 第12-13页 |
1.3 国内外研究动态 | 第13-16页 |
1.3.1 国外研究动态 | 第13-14页 |
1.3.2 国内研究动态 | 第14-16页 |
1.3.3 国内外研究动态评析 | 第16页 |
1.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| 第16-18页 |
1.4.1 研究思路 | 第16-17页 |
1.4.2 研究方法 | 第17-18页 |
1.5 本文的创新之处 | 第18-19页 |
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| 第19-24页 |
2.1 相关概念界定 | 第19-20页 |
2.1.1 绩效 | 第19页 |
2.1.2 管护绩效 | 第19-20页 |
2.2 相关理论 | 第20-24页 |
2.2.1 可持续发展理论 | 第20-21页 |
2.2.2 委托代理理论 | 第21-22页 |
2.2.3 集体行动理论 | 第22页 |
2.2.4 绩效评价相关理论 | 第22-24页 |
第三章 陕西省自然保护区管护绩效评价现状分析 | 第24-31页 |
3.1 自然保护区的概况分析 | 第24-28页 |
3.1.1 自然保护区类型划分 | 第24-27页 |
3.1.2 自然保护区主要管护活动分析 | 第27-28页 |
3.2 目前自然保护区管护成效的概况 | 第28-29页 |
3.3 现有自然保护区管护绩效评价存在的不足之处 | 第29-31页 |
3.3.1 指标体系不完善 | 第29-30页 |
3.3.2 评价过程不规范 | 第30-31页 |
第四章 陕西省自然保护区管护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 | 第31-46页 |
4.1 绩效评价的目的和内容 | 第31-34页 |
4.1.1 绩效评价的目的 | 第31-32页 |
4.1.2 绩效指标的设计原则 | 第32页 |
4.1.3 绩效评价的内容 | 第32-34页 |
4.2 绩效评价指标设置和评价标准 | 第34-39页 |
4.2.1 基础配置与安排维度 | 第35-36页 |
4.2.2 保护功能层管护活动维度 | 第36-37页 |
4.2.3 可持续发展功能层管护活动维度 | 第37-38页 |
4.2.4 后勤服务功能层管护活动维度 | 第38-39页 |
4.3 绩效评价指标权重 | 第39-44页 |
4.3.1 群决策集结方式的选择 | 第39-41页 |
4.3.2 判断矩阵 | 第41-42页 |
4.3.3 群体决策权重结果 | 第42-44页 |
4.4 绩效评价的流程 | 第44-46页 |
第五章 陕西省自然保护区管护绩效评价实证分析及结果 | 第46-52页 |
5.1 样本的选取和数据来源 | 第46页 |
5.1.1 样本的选取 | 第46页 |
5.1.2 数据来源 | 第46页 |
5.2 实证结果与分析 | 第46-52页 |
5.2.1 基础配置与安排维度维度结果分析 | 第46-47页 |
5.2.2 保护功能层管护活动维度的结果分析 | 第47-48页 |
5.2.3 可持续发展功能层的管护活动维度的结果分析 | 第48-50页 |
5.2.4 后勤服务功能层的管护活动维度的结果分析 | 第50页 |
5.2.5 整体的管护绩效的评价结果比较分析 | 第50-52页 |
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| 第52-55页 |
6.1 研究结论 | 第52-53页 |
6.2 政策建议 | 第53-54页 |
6.3 论文的局限性 | 第54-5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5-58页 |
附录 | 第58-69页 |
致谢 | 第69-70页 |
作者简介 | 第7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