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9-11页 |
Abstract | 第11-13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4-24页 |
1.1 选题背景和意义 | 第14-16页 |
1.1.1 选题的背景 | 第14-15页 |
1.1.2 选题的意义 | 第15-16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| 第16-19页 |
1.2.1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6-17页 |
1.2.2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7-18页 |
1.2.3 现有研究存在不足 | 第18-19页 |
1.3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及创新之处 | 第19-21页 |
1.3.1 研究内容 | 第19页 |
1.3.2 研究方法 | 第19-20页 |
1.3.3 论文的创新之处 | 第20-21页 |
1.4 新农村建设中民生科技研究的理论基础 | 第21-24页 |
1.4.1 马克思主义民生理论 | 第21页 |
1.4.2 马克思主义科技发展理论 | 第21-22页 |
1.4.3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论 | 第22页 |
1.4.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| 第22-24页 |
第2章 马克思主义民生观与科技观及其内在联系 | 第24-30页 |
2.1 马克思主义民生观的主要内容 | 第24-26页 |
2.1.1 人的基本生活需要是民生的最基本条件 | 第24-25页 |
2.1.2 人的享受需要是民生的更高层次追求 | 第25页 |
2.1.3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民生的最高目标 | 第25-26页 |
2.2 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主要内容 | 第26-29页 |
2.2.1 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之间的辩证关系 | 第27页 |
2.2.2 科学技术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 | 第27-28页 |
2.2.3 科学技术由人掌握,为人服务,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| 第28-29页 |
2.3 马克思主义民生观和科技观的内在联系 | 第29-30页 |
第3章 民生科技的概念、特征与功能 | 第30-37页 |
3.1 民生科技的概念 | 第30-31页 |
3.1.1 广义的民生科技概念 | 第30-31页 |
3.1.2 狭义的民生科技概念 | 第31页 |
3.2 民生科技的特征 | 第31-34页 |
3.2.1 民生科技的大众性 | 第31-32页 |
3.2.2 民生科技的社会性 | 第32页 |
3.2.3 民生科技的科学性 | 第32-33页 |
3.2.4 民生科技的融合性 | 第33页 |
3.2.5 民生科技的人文性 | 第33-34页 |
3.3 民生科技的功能 | 第34-37页 |
3.3.1 民生科技促进经济的发展 | 第34-35页 |
3.3.2 民生科技创造广泛的社会效益 | 第35页 |
3.3.3 民生科技推进人与人和谐相处 | 第35-36页 |
3.3.4 民生科技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| 第36页 |
3.3.5 民生科技增进人民幸福 | 第36-37页 |
第4章 生产力视野下民生科技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撑作用 | 第37-46页 |
4.1 民生科技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| 第37-38页 |
4.2 民生科技改善农民的生计 | 第38-40页 |
4.2.1 民生科技促进农民医疗改善 | 第39页 |
4.2.2 民生科技推动农民就业创业 | 第39-40页 |
4.2.3 民生科技维护农民公共安全 | 第40页 |
4.2.4 民生科技改善农民居住环境 | 第40页 |
4.3 民生科技促进农业的发展 | 第40-42页 |
4.3.1 民生科技促进农业生产手段现代化 | 第41页 |
4.3.2 民生科技促进农业经营方式现代化 | 第41-42页 |
4.3.3 民生科技促进农业生态环境良性循环 | 第42页 |
4.4 民生科技推进农村的建设 | 第42-46页 |
4.4.1 民生科技推进农村经济发展 | 第42-43页 |
4.4.2 民生科技推进农村和谐稳定 | 第43页 |
4.4.3 民生科技推进农村防灾减灾 | 第43-44页 |
4.4.4 民生科技推进农村生态建设 | 第44页 |
4.4.5 民生科技推进农村能源开发利用 | 第44-46页 |
第5章 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民生科技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| 第46-57页 |
5.1 我国新农村建设中民生科技发展的现状 | 第46-50页 |
5.1.1 我国农村对民生科技的需求分析 | 第46-48页 |
5.1.2 我国民生科技对农村的供给分析 | 第48-50页 |
5.2 我国新农村建设中民生科技发展存在的问题 | 第50-53页 |
5.2.1 民生科技相关的政策不完善 | 第50页 |
5.2.2 民生科技的指向性有待加强 | 第50-51页 |
5.2.3 民生科技的成果转化率不高 | 第51页 |
5.2.4 民生科技的依托力量不足 | 第51-52页 |
5.2.5 民生科技的引导力不明确 | 第52页 |
5.2.6 民生科技的发展资金无保障 | 第52-53页 |
5.3 我国新农村建设中民生科技的发展趋势 | 第53-57页 |
5.3.1 农村民生科技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 | 第53-54页 |
5.3.2 农村民生科技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日益密切 | 第54-55页 |
5.3.3 农村民生科技创新和扩散的周期不断缩短 | 第55-56页 |
5.3.4 农村民生科技的国际合作逐渐增强 | 第56-57页 |
第6章 发达国家民生科技发展的经验和启示 | 第57-64页 |
6.1 美国民生科技发展的经验 | 第57-58页 |
6.2 德国民生科技发展的经验 | 第58-59页 |
6.3 日本民生科技发展的经验 | 第59-60页 |
6.4 韩国民生科技发展的经验 | 第60-61页 |
6.5 典型发达国家民生科技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| 第61-64页 |
6.5.1 加大政府对民生科技发展的引导和支持力度 | 第61-62页 |
6.5.2 加强各领域科技的交流与合作 | 第62页 |
6.5.3 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推动民生科技发展 | 第62页 |
6.5.4 开拓民生科技传播渠道,推动民生科技发展 | 第62-63页 |
6.5.5 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推动民生科技发展 | 第63-64页 |
第7章 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展民生科技的对策 | 第64-74页 |
7.1 农村民生科技发展的顶层设计 | 第64-67页 |
7.1.1 制定农村民生科技发展目标体系和推进办法 | 第64-65页 |
7.1.2 加强民生科技传播力度,在农村弘扬科技服务民生的理念 | 第65-66页 |
7.1.3 着力建设农村民生科技发展的重点领域 | 第66页 |
7.1.4 着力加强农村民生科技的自主创新能力 | 第66-67页 |
7.1.5 构建有利于农村民生科技发展的政策法规 | 第67页 |
7.2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机制,促进民生科技的发展 | 第67-70页 |
7.2.1 运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,推动民生科技的发展 | 第67-68页 |
7.2.2 确立企业在农村民生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 | 第68-69页 |
7.2.3 加强企业、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联合 | 第69页 |
7.2.4 提高农村民生科技成果转化率 | 第69-70页 |
7.3 制定促进农村民生科技发展的评价原则和标准 | 第70-72页 |
7.3.1 制定适合农村民生科技发展的评价原则 | 第70-71页 |
7.3.2 制定适合农村民生科技发展的评价标准 | 第71-72页 |
7.4 加强国际民生科技交流与合作 | 第72-74页 |
7.4.1 树立开展农村民生科技国际合作的意识 | 第72-73页 |
7.4.2 构建农村民生科技国际交流与合作平台 | 第73-74页 |
第8章 结语 | 第74-76页 |
主要参考文献 | 第76-80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| 第80-81页 |
致谢 | 第8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