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医药、卫生论文--药学论文--药剂学论文--制剂学论文

反溶剂法制备的熊果酸纳米粒及其口服生物利用度研究

摘要第4-5页
Abstract第5-6页
前言第9-10页
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0-24页
    1.1 熊果酸的药理学活性第10-11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抗肿瘤作用第10-11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保肝作用第11页
        1.1.3 降血糖、降血脂、抗动脉硬化第11页
        1.1.4 抗菌、抗炎及抗病毒作用第11页
        1.1.5 其他药理活性第11页
    1.2 熊果酸剂型的研究进展第11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成盐第12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熊果酸的衍生物第12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固体分散体第12页
        1.2.4 包和物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5 纳米粒第1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6 自微乳第1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7 脂质体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8 高分子树枝状给药系统第14页
    1.3 纳米化的理论与技术第14-21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沉淀过程的基本理论第15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制备过程中影响纳米粒的因素第17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纳米化技术第19-21页
    1.4 聚乙二醇1000维生素E琥珀酸酯(TPGS1000)第21-23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P-gp外排抑制作用第22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增加溶解度/吸收/渗透促进剂第22页
        1.4.3 表面活性剂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1.4.4 其他应用第23页
    1.5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意义第23-24页
第二章 熊果酸纳米粒的制备及表征第24-39页
    2.1 仪器与试剂第24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材料第24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仪器第24页
    2.2 实验方法第24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纳米粒的制备第24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纳米粒的评价第26页
    2.3 制备工艺的单因素考察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有机相药物浓度第26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剪切时间第26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滴加顺序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3.4 稳定剂溶解体系第27页
    2.4 纳米粒固态物化性质的表征第27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傅里叶红外光谱扫描(FTIR)第27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差示热量扫描(DSC)第27页
        2.4.3 X射线衍射(XRD)第27页
    2.5 结果与讨论第27-38页
        2.5.1 处方筛选结果第27-30页
        2.5.2 外观和SEM第30页
        2.5.3 制备工艺的单因素考察第30-33页
        2.5.4 TPGS1000-UA纳米粒的表征第33-35页
        2.5.5 P188-UA纳米粒的表征第35-38页
    2.6 本章小结第38-39页
第三章 冻干处方的筛选及再分散性评价第39-51页
    3.1 材料与仪器第39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材料第39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仪器第39页
    3.2 实验方法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TPGS1000-UA纳米混悬液冻干处方筛选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P188-UA纳米混悬液冻干处方筛选第40页
    3.3 冻干粉末的表征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冻干产品的外观评价第40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考察冻干粉末的再分散性第40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冻干粉末的电镜图片第40-41页
    3.4 结果第41-48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TPGS1000-UA纳米混悬液冻干粉末评价第41-45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P188-UA纳米混悬液冻干粉末评价第45-48页
    3.5 讨论第48-50页
    3.6 本章小结第50-51页
第四章 熊果酸纳米粒口服利用度的研究第51-60页
    4.1 材料与仪器第51-52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材料第51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仪器第51-52页
    4.2 实验方法第52-5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体外释放实验第52-54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体内动物实验第54-56页
    4.3 结果与讨论第56-59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体外释放结果第56-57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体内动物实验结果第57-59页
    4.4 本章小结第59-60页
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60-61页
    5.1 结论第60页
    5.2 展望第60-61页
参考文献第61-68页
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第68-69页
致谢第69-70页

论文共70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菌糠菌肥在修复盐碱土和锌铜镍铬污染土壤中的应用研究
下一篇:价值微藻转化系统的构建及集胞藻PCC 6803假定蛋白功能预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