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--化学论文--物理化学(理论化学)、化学物理学论文

面向可见光催化的半导体催化剂及非贵金属助催化剂研究

摘要第4-6页
abstract第6-7页
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2-38页
    1.1 前言第12-13页
    1.2 半导体光催化第13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植物的光合作用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光催化理论基础第14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光催化分解水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2.4 光催化CO2还原第17页
        1.2.5 光催化降解污染物第17页
    1.3 光催化面临的科学问题与解决方案第17-33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科学问题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解决方案第18-33页
    1.4 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用于光催化研究第33-35页
    1.5 选题的依据和研究内容第35-38页
第二章 W_(18)O_(49)制备与其光催化性能第38-50页
    2.1 引言第38-39页
    2.2 实验方法第39-4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实验材料和试剂第39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介孔W_(18)O_(49)空心球的制备第39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W_(18)O_(49)纳米线和海胆球第39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光催化反应评价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5 光电性能评价第4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6 催化剂表征第40-41页
    2.3 结果与讨论第41-49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W_(18)O_(49)空心球的组成和结构第41-44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W_(18)O_(49)空心球的合成机理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W_(18)O_(49)空心球的光吸收性能和吸附性能第45-47页
        2.3.4 W_(18)O_(49)空心球的光催化性能第47-49页
    2.4 本章小结第49-50页
第三章 氧掺杂的多孔氮化碳及其光催化性能第50-66页
    3.1 引言第50-51页
    3.2 实验方法第51-5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实验材料和试剂第51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催化剂的制备第51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光催化制氢性能评价第51-5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光电催化性能评价第5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5 理论计算第5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6 催化剂表征第52页
    3.3 结果与讨论第52-6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三聚氰胺-双氧水超分子团聚物第52-5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氮化碳的结构和组成第54-56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氧掺杂对g-C3N4物理性质的影响第56-61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光催化产氢性能第61-64页
    3.4 本章小结第64-66页
第四章 W_(18)O_(49)/TiO2异质结促进光催化活性和稳定性第66-76页
    4.1 引言第66页
    4.2 实验方法第66-67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实验材料和试剂第66-67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W_(18)O_(49)/TiO2的制备第67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光催化反应评价第67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催化剂表征第67页
    4.3 结果与讨论第67-74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W_(18)O_(49)和WO3的结构表征第67-69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紫外可见光下的光催化性能第69-70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可见光下的光催化性能第70-71页
        4.3.4 光催化活性物种鉴别第71-72页
        4.3.5 电荷的传递和分离机理第72-73页
        4.3.6 稳定性评价第73-74页
    4.4 本章小结第74-76页
第五章 BiOCl/W_(18)O_(49)异质结促进光催化活性和稳定性第76-90页
    5.1 引言第76-77页
    5.2 实验部分第77-79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试剂与材料第77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催化剂的制备第77-78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光催化性能评价第78-79页
        5.2.4 光电催化性能评价第79页
        5.2.5 催化剂表征第79页
    5.3 结果与讨论第79-88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W@BiOCl纳米线和W_(18)O_(49)纳米线团簇第79-83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BiOCl包覆W_(18)O_(49)纳米线团簇第83-86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光催化性能第86-87页
        5.3.4 光电催化性能第87-88页
    5.4 本章小结第88-90页
第六章 W_(18)O_(49)/C3N4的电荷传递机制与光催化性能第90-104页
    6.1 引言第90-91页
    6.2 实验方法第91-92页
        6.2.1 实验材料和试剂第91页
        6.2.2 催化剂的制备第91页
        6.2.3 光催化性能评价第91页
        6.2.4 Au、PbO2光沉积第91页
        6.2.5 催化剂表征第91-92页
    6.3 结果与讨论第92-102页
        6.3.1 W_(18)O_(49)和g-C3N4的结构第92-94页
        6.3.2 选择性控制光生载流子的传递路径(能带间或Z型)第94-95页
        6.3.3 能带间电荷转移路径有利于污染物降解第95-98页
        6.3.4 Z型电荷转移路径有利于光解水产氢第98-100页
        6.3.5 W_(18)O_(49)/g-C3N4复合物用于高效分解水第100-102页
    6.4 本章小结第102-104页
第七章 空心钴基双金属硫化物及产氢性能第104-130页
    7.1 引言第104-105页
    7.2 实验方法第105-109页
        7.2.1 实验材料和试剂第105页
        7.2.2 催化剂的制备第105-106页
        7.2.3 电催化析氢性能评价第106-107页
        7.2.4 光催化产氢性能评价第107页
        7.2.5 DFT理论计算第107-109页
        7.2.6 催化剂表征第109页
    7.3 结果与讨论第109-129页
        7.3.1 均相双金属MOF的形成第109-111页
        7.3.2 均相双金属硫化物的形成第111-113页
        7.3.3 空心结构的形成机理第113-116页
        7.3.4 酸性介质中的电催化性能第116-124页
        7.3.5 电子结构优化及H*吸附第124-126页
        7.3.6 宽pH范围使用的电催化剂第126-127页
        7.3.7 光催化助催化产氢第127-129页
    7.4 本章小结第129-130页
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第130-134页
    8.1 主要结论第130-131页
    8.2 创新点第131页
    8.3 展望第131-134页
参考文献第134-158页
参加科研和发表论文情况第158-162页
致谢第162-164页

论文共164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质子交换膜传递通道理性构筑及其微环境调控研究
下一篇:CO2驱油系统热力学性质和传递性质的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