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一般工业技术论文--工程材料学论文--特种结构材料论文

质子交换膜传递通道理性构筑及其微环境调控研究

摘要第4-5页
abstract第5-6页
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1-47页
    1.1 质子交换膜的研究背景第11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绿色能源与燃料电池第11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1.3 质子交换膜第14-16页
    1.2 质子交换膜材料研究进展第16-22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全氟磺酸膜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聚芳醚第17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聚酰亚胺第19-21页
        1.2.4 聚亚苯基类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1.2.5 聚苯并咪唑第22页
    1.3 质子交换膜构效关系第22-27页
    1.4 质子传递通道构筑策略第27-33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高分子微相分离构筑通道第27-30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高分子与纳米材料复合构筑通道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1.4.3 新型通道构筑策略第31-33页
    1.5 质子传递通道微环境调控第33-45页
        1.5.1 微相分离型高分子膜第34-40页
        1.5.2 杂化膜第40-45页
    1.6 论文选题与主要研究思路第45-47页
第二章 实验部分第47-55页
    2.1 实验原料与实验设备第47-49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主要实验试剂第47-48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主要实验仪器与设备第48-49页
    2.2 实验方法第49-5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材料结构的表征方法第49-5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膜的吸水率和溶胀性能测试第51-5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高分子微囊与膜的保水特性第5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膜的甲醇渗透率测试第52-5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5 膜的质子传导率测试第53-5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6 单电池性能测试第54页
    2.3 小结第54-55页
第三章 基于羧酸微囊调控膜通道化学微环境第55-69页
    3.1 引言第55-56页
    3.2 杂化膜的制备第56-5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高分子微囊的合成第56-5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SPEEK的合成第5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膜的制备第57页
    3.3 结果与讨论第57-67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高分子微囊的表征第57-59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膜微结构表征第59-61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微囊和膜的保水性能研究第61-65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膜的质子传导率第65-67页
        3.3.5 甲醇渗透率第67页
    3.4 本章小结第67-69页
第四章 基于两性离子微囊调控膜通道化学微环境第69-79页
    4.1 引言第69页
    4.2 杂化膜的制备第69-7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两性离子微囊制备第69-7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Nafion/ZMCs杂化膜制备第70页
    4.3 结果与讨论第70-77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ZMCs的表征第70-72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膜的微结构表征第72-73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ZMCs的保水性能测试第73-75页
        4.3.4 膜的质子传导率第75-77页
    4.4 本章小结第77-79页
第五章 基于功能化碳纳米管协同调控膜通道物理、化学第79-92页
    5.1 引言第79页
    5.2 膜的制备第79-81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高分子功能化碳纳米管的制备第79-81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杂化膜的制备第81页
    5.3 结果与讨论第81-90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高分子功能化碳纳米管的表征第81-84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膜的微结构表征第84-86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膜的吸水率和尺寸稳定性第86-87页
        5.3.4 膜的机械性能第87-88页
        5.3.5 膜的质子传导率第88-90页
    5.4 本章小结第90-92页
第六章 基于石墨烯/高分子核壳材料协同调控膜通道物理、化学微环境第92-111页
    6.1 引言第92-93页
    6.2 膜的制备第93-94页
        6.2.1 GO/polymer核壳结构纳米片的制备第93-94页
        6.2.2 PGO膜的制备第94页
    6.3 结果与讨论第94-109页
        6.3.1 GO/polymer核壳结构纳米片的表征第94-101页
        6.3.2 GO-poly(VPA-co-EGDMA)膜的表征第101-104页
        6.3.3 PGO膜的吸水率与尺寸稳定性第104-105页
        6.3.4 PGO膜的机械性能第105-106页
        6.3.5 PGO膜的质子传导率第106-108页
        6.3.6 PGO膜的甲醇渗透率第108-109页
    6.4 本章小结第109-111页
第七章 基于氧化石墨烯协同调控膜表层通道物理、化学第111-121页
    7.1 引言第111-112页
    7.2 复合膜的制备第112-113页
        7.2.1 GO制备第112-113页
        7.2.2 Nafion/GO@PDASA复合膜制备第113页
    7.3 结果与讨论第113-120页
        7.3.1 GO的表征第113-114页
        7.3.2 复合膜的表征第114-116页
        7.3.3 膜的甲醇渗透率与质子传导率第116-119页
        7.3.4 膜的单电池性能第119-120页
    7.4 本章小结第120-121页
第八章 基于仿珍珠层结构材料协同调控膜通道物理、化学微环境第121-133页
    8.1 引言第121-122页
    8.2 膜的制备第122页
        8.2.1 GO的制备第122页
        8.2.2 SPVA的制备第122页
        8.2.3 GO/MMT/SPVA的制备第122页
    8.3 结果与讨论第122-131页
        8.3.1 SPVA的表征第122-123页
        8.3.2 GO与MMT的表征第123-124页
        8.3.3 GO/MMT/SPVA膜的表征第124-127页
        8.3.4 GO/MMT/SPVA膜的吸水溶胀性能第127-128页
        8.3.5 GO/MMT/SPVA膜的机械性能第128-130页
        8.3.6 GO/MMT/SPVA膜的质子传导率第130-131页
    8.4 本章小结第131-133页
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第133-136页
    9.1 结论第133-134页
    9.2 主要创新点第134-135页
    9.3 研究展望第135-136页
参考文献第136-153页
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第153-159页
致谢第159-161页

论文共161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锰基混合金属氧化物储能特性研究
下一篇:面向可见光催化的半导体催化剂及非贵金属助催化剂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