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文学论文--文学理论论文--文学创作论论文--文学翻译论文

葛浩文中国文学作品翻译出版研究

摘要第5-6页
Abstract第6页
绪论第10-14页
第1章 葛浩文简介第14-17页
    1.1 汉学家葛浩文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葛浩文的翻译历程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葛浩文的汉学成就第15页
    1.2 葛浩文的翻译作品第15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葛浩文的英译本第15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葛浩文翻译作品的出版概况第15-17页
第2章 葛浩文译著的选择标准第17-25页
    2.1 个人爱好和情感缘起第18-20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萧红与《呼兰河传》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黄春明与《儿子的大玩偶》第19-20页
    2.2 翻译责任与文化传播第20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莫言与《红高粱家族》第21-22页
    2.3 世界普适性与中国异质性第22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姜戎与《狼图腾》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莫言与《蛙》第24-25页
第3章 葛浩文英译本的翻译分析第25-34页
    3.1 葛浩文应用的翻译观第25-27页
    3.2 葛浩文翻译译本的优势第27-2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葛浩文的中国文学素养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对中国文学的热爱第28-29页
    3.3 葛浩文翻译译本的不足第29-3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具体操作中的翻译失真第29-32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选择作品过于绝对化第32-34页
第4章 葛浩文翻译作品的出版效果第34-41页
    4.1 葛浩文英译本的海外出版现状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国际获奖第34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西方主流媒体的评论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世界馆藏数量第35页
    4.2 葛浩文推动了中国文学作品的出版走出去第35-37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作品数量的增加第3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涉及作家的增多第3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覆盖时空的延伸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影响范围的扩大第37页
    4.3 葛浩文翻译作品达到出版效果的利好因素第37-39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稳定的作家与作品资源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成熟的出版发行渠道第38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有效的媒体评价第38-39页
    4.4 葛浩文翻译出版的独特意义第39-41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无本土化移植的明显外在环节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“明星光环”笼罩出版渠道和资源广第40页
        4.4.3 吸引更多汉学家加入中国文学作品的翻译队伍第40-41页
第5章 葛浩文英译本对中国文学作品走出去的启示第41-47页
    5.1 中国文学作品走出去存在的问题第41-44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中国文学作品整体质量有待提高第41-43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对好作品的发掘不够第43页
        5.1.3 中国文学的边缘化第43-44页
    5.2 中国文学作品走出去的解决对策第44-47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世界范围内推广中国主流文化和汉语第44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建立国家性质的“中国文学作品走出去推介书目”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鼓励创作、鼓励优质作家译著合一第45页
        5.2.4 政府和市场双管齐下调动出版机构的积极性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5.2.5 建立译本文学作品数据库趋合数字化阅读第46-47页
结语第47-49页
参考文献第49-52页
致谢第52页

论文共52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保障性住房信息化管理中数据采集与维护的方法研究
下一篇:我国众筹出版的尝试和探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