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1 绪论 | 第9-20页 |
1.1 研究背景与意义 | 第9-14页 |
1.2 气候适应性民居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4-17页 |
1.2.1 气候适应性民居建筑理论研究 | 第14-15页 |
1.2.2 气候适应性民居建筑实践 | 第15-16页 |
1.2.3 南地区气候适应性民居节能技术研究现状 | 第16-17页 |
1.3 气候适应性节能建筑构件——附加阳光间研究现状 | 第17-19页 |
1.4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| 第19页 |
1.5 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9-20页 |
2 辽南民居气候适应性技术调查及实测分析 | 第20-41页 |
2.1 辽南民居气候适应性节能技术问卷调查 | 第20-25页 |
2.1.1 冬季保温技术措施 | 第20-22页 |
2.1.2 夏季通风降温技术措施 | 第22-23页 |
2.1.3 太阳能利用技术措施 | 第23-25页 |
2.2 南地区典型民居实测及结果分析 | 第25-39页 |
2.2.1 金州民居实测 | 第26-31页 |
2.2.2 盖州民居实测 | 第31-34页 |
2.2.3 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| 第34-39页 |
2.3 本章小结 | 第39-41页 |
3 附加阳光间对建筑热作用的机理分析 | 第41-52页 |
3.1 附加阳光间的形式 | 第41-42页 |
3.2 附加阳光间热过程物理模型 | 第42-43页 |
3.3 附加阳光间动态传热过程分析 | 第43-50页 |
3.3.1 附加阳光间的动态热网络模型 | 第43-44页 |
3.3.2 附加阳光间动态传热方程 | 第44-48页 |
3.3.3 附加阳光间动态传热方程关键参数确定方法 | 第48-50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50-52页 |
4 辽南地区附加阳光间冬季传热过程实验研究 | 第52-69页 |
4.1 实验概况 | 第52-54页 |
4.1.1 测试仪器概要 | 第53-54页 |
4.1.2 实验运行控制 | 第54页 |
4.2 附加阳光间传热过程实验结果分析 | 第54-68页 |
4.2.1 围护结构热响应特性分析 | 第54-58页 |
4.2.2 附加阳光间与室内空气循环传热分析 | 第58-62页 |
4.2.3 对流换热系数实用计算公式确定 | 第62-65页 |
4.2.4 潜热传热对附加阳光间热损失的影响 | 第65-67页 |
4.2.5 阳光间供热的最佳运行工况分析 | 第67-68页 |
4.3 本章小结 | 第68-69页 |
5 附加阳光间能效评价方法的研究 | 第69-74页 |
5.1 既有附加阳光间能效评价方法及其存在的问题 | 第69页 |
5.2 附加阳光间能效评价改进方法的提出 | 第69-71页 |
5.2.1 集热效率 | 第69-70页 |
5.2.2 节能率及其特征化 | 第70-71页 |
5.2.3 补偿能量 | 第71页 |
5.3 辽南地方附加阳光间能效评价计算 | 第71-73页 |
5.3.1 附加阳光间集热效率 | 第71-72页 |
5.3.2 附加阳光间节能率 | 第72-73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73-74页 |
结论与展望 | 第74-7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6-81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| 第81-82页 |
致谢 | 第82-8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