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4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8页 |
| 1 绪论 | 第12-17页 |
| 1.1 研究背景 | 第12-13页 |
| 1.2 研究目的 | 第13页 |
| 1.3 研究意义 | 第13-14页 |
| 1.4 研究内容 | 第14-15页 |
| 1.5 研究方法 | 第15-16页 |
| 1.5.1 文献调查法 | 第15页 |
| 1.5.2 非结构式访谈法 | 第15页 |
| 1.5.3 问卷调查法 | 第15页 |
| 1.5.4 数理统计分析法 | 第15-16页 |
| 1.6 研究创新点与难点 | 第16-17页 |
| 2 研究综述与理论基础 | 第17-22页 |
| 2.1 研究综述 | 第17-20页 |
| 2.1.1 居民地方感 | 第17-18页 |
| 2.1.2 居民感知与态度 | 第18-19页 |
| 2.1.3 居民地方感、居民感知与态度间的关系 | 第19页 |
| 2.1.4 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现状的研究 | 第19-20页 |
| 2.1.5 本节小结 | 第20页 |
| 2.2 理论基础 | 第20-22页 |
| 3 研究设计与正式问卷的形成 | 第22-32页 |
| 3.1 案例点选择 | 第22-24页 |
| 3.1.1 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发展状况概述 | 第22-23页 |
| 3.1.2 慈城水磨年糕手工制作技艺 | 第23页 |
| 3.1.3 黄古林草席编制技艺 | 第23-24页 |
| 3.2 问卷设计过程 | 第24-27页 |
| 3.2.1 问卷设计思路 | 第24页 |
| 3.2.2 定性访谈 | 第24-26页 |
| 3.2.3 问卷设计 | 第26-27页 |
| 3.3 预调研问卷的处理 | 第27-28页 |
| 3.4 正式问卷的数据采集与处理 | 第28-32页 |
| 3.4.1 信度检验 | 第28-29页 |
| 3.4.2 效度检验 | 第29页 |
| 3.4.3 探索性因子分析 | 第29-30页 |
| 3.4.4 分维度效度检验 | 第30-32页 |
| 4 数据初步分析 | 第32-50页 |
| 4.1 两案例地的社会人口统计学特征分析 | 第32-33页 |
| 4.2 人口统计学特征下慈城镇居民感知差异性分析 | 第33-45页 |
| 4.2.1 人口统计学特征下居民地方感差异分析 | 第33-37页 |
| 4.2.2 人口统计学特征下居民开发感知差异分析 | 第37-42页 |
| 4.2.3 人口统计学特征下居民态度差异分析 | 第42-45页 |
| 4.3 人口统计学特征下古林镇居民感知差异性分析 | 第45-48页 |
| 4.3.1 人口统计学特征下居民地方感差异分析 | 第45-46页 |
| 4.3.2 人口统计学特征下居民开发感知差异分析 | 第46-47页 |
| 4.3.3 人口统计学特征下居民态度差异分析 | 第47-48页 |
| 4.4 两案例地差异性结果分析及比较分析 | 第48-50页 |
| 5 居民开发感知及其态度与地方感关系的实证分析 | 第50-65页 |
| 5.1 模型构建与假设提出 | 第50-51页 |
| 5.2 慈城镇居民开发感知及其态度与地方感关系分析 | 第51-56页 |
| 5.2.1 模型的拟合 | 第51-52页 |
| 5.2.2 模型的修正 | 第52-54页 |
| 5.2.3 假设的检验及结果分析 | 第54-56页 |
| 5.3 古林镇居民开发感知及其态度与地方感关系分析 | 第56-60页 |
| 5.3.1 模型的拟合 | 第56-58页 |
| 5.3.2 假设的检验及结果分析 | 第58-60页 |
| 5.4 结构方程模型结果分析及比较分析 | 第60页 |
| 5.5 两案例地居民地方感、开发感知和态度的对比分析 | 第60-65页 |
| 5.5.1 两案例地居民地方感对比分析 | 第61页 |
| 5.5.2 两案例地居民开发影响正面感知对比分析 | 第61-63页 |
| 5.5.3 两案例地居民开发影响负面感知对比分析 | 第63页 |
| 5.5.4 两案例地居民态度对比分析 | 第63-65页 |
| 6 结论与建议 | 第65-70页 |
| 6.1 结论 | 第65-67页 |
| 6.2 讨论与建议 | 第67-69页 |
| 6.3 不足和展望 | 第69-70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70-75页 |
| 附录 | 第75-79页 |
| 在学研究成果 | 第79-80页 |
| 致谢 | 第8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