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1 绪论 | 第19-29页 |
1.1 研究背景与意义 | 第19-26页 |
1.1.1 纠错码发展过程 | 第20-22页 |
1.1.2 网络层可靠性传输方法 | 第22-24页 |
1.1.3 喷泉码研究现状 | 第24-26页 |
1.2 本文的研究思路与内容 | 第26-27页 |
1.3 本文的结构安排 | 第27-29页 |
2 数字喷泉码理论概述 | 第29-41页 |
2.1 引言 | 第29页 |
2.2 数字喷泉码编码译码 | 第29-33页 |
2.2.1 数字喷泉码编译码方法 | 第29-31页 |
2.2.2 鲁棒孤子分布 | 第31-33页 |
2.3 基于部分信息转移LT编码 | 第33-38页 |
2.3.1 反馈译码开销 | 第33-34页 |
2.3.2 转移鲁棒孤子分布 | 第34-36页 |
2.3.3 部分信息的MP译码方法 | 第36-38页 |
2.4 多次反馈喷泉码编码 | 第38-40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40-41页 |
3 自适应联合信道编码的单反馈转移LT码 | 第41-60页 |
3.1 引言 | 第41页 |
3.2 自适应单反馈转移LT编码 | 第41-49页 |
3.2.1 自适应单反馈转移LT编码方法 | 第42页 |
3.2.2 自适应单反馈转移LT码性能分析 | 第42-49页 |
3.3 改进的MP译码 | 第49-55页 |
3.3.1 联合信道编码的MP译码方法设计 | 第49-54页 |
3.3.2 实验仿真 | 第54-55页 |
3.4 自适应联合信道编码的单反馈转移LT码 | 第55-59页 |
3.4.1 自适应联合信道编码的单反馈转移LT码方案设计 | 第55-57页 |
3.4.2 实验仿真 | 第57-59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59-60页 |
4 反馈喷泉码度分布设计 | 第60-87页 |
4.1 引言 | 第60页 |
4.2 修正SRSD度分布 | 第60-72页 |
4.2.1 单项式度分布 | 第61-62页 |
4.2.2 最佳修正项 | 第62-64页 |
4.2.3 修正转移RSD度分布设计 | 第64页 |
4.2.4 MP译码的最佳指数d’与最佳调整系数a | 第64-69页 |
4.2.5 信道编码与MP联合译码的最佳指数d’与最佳调整系数a | 第69-70页 |
4.2.6 实验仿真 | 第70-72页 |
4.3 扩展转移RSD度分布 | 第72-84页 |
4.3.1 扩展的理想度分布设计 | 第72-74页 |
4.3.2 调整系数 | 第74-75页 |
4.3.3 扩展转移RSD度分布设计 | 第75-77页 |
4.3.4 扩展转移RSD度分布性能分析 | 第77-81页 |
4.3.5 实验仿真 | 第81-84页 |
4.4 修正的转移RSD与扩展的转移RSD度分布对比 | 第84-86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86-87页 |
5 线性分组码与MP联合译码 | 第87-109页 |
5.1 引言 | 第87页 |
5.2 线性分组码与MP联合译码 | 第87-103页 |
5.2.1 信道编码与MP译码下限 | 第88-89页 |
5.2.2 信道编码与MP联合译码对单反馈SLT码复杂度影响 | 第89-90页 |
5.2.3 线性分组码 | 第90-91页 |
5.2.4 线性分组码码字矩阵删除纠错法 | 第91-98页 |
5.2.5 基于删除法的MP译码 | 第98-99页 |
5.2.6 线性分组码与MP联合译码设计方法 | 第99-101页 |
5.2.7 线性分组码与MP译码性能分析 | 第101-103页 |
5.3 实验仿真 | 第103-108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108-109页 |
6 结论与展望 | 第109-113页 |
6.1 结论 | 第109-110页 |
6.2 创新点 | 第110-111页 |
6.3 展望 | 第111-11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13-122页 |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| 第122-123页 |
致谢 | 第123-124页 |
作者简介 | 第12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