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3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6页 |
| 1 绪论 | 第9-16页 |
| 1.1 东江流域及其干流的基本情况 | 第9-10页 |
| 1.2 硅藻形态特点 | 第10-12页 |
| 1.3 底栖硅藻在河流监测中的重要性 | 第12-13页 |
| 1.4 评价方法简介 | 第13-14页 |
| 1.5 研究内容、目的及意义 | 第14-15页 |
| 1.6 独创及新颖之处 | 第15-16页 |
| 2 材料与方法 | 第16-23页 |
| 2.1 研究河流概况 | 第16页 |
| 2.2 采样点设置及采样方法 | 第16-18页 |
| 2.3 理化因子的获取 | 第18-19页 |
| 2.4 硅藻样品处理及种类鉴定 | 第19页 |
| 2.5 底栖硅藻个体长度测量 | 第19-20页 |
| 2.6 统计处理及数据分析 | 第20-23页 |
| 3 结果与分析 | 第23-61页 |
| 3.1 东江干流环境因子 | 第23-25页 |
| 3.2 东江干流底栖硅藻多样性及时空分布特征 | 第25-47页 |
| 3.3 主要环境因子对底栖硅藻的影响 | 第47-54页 |
| 3.4 两种硅藻指数的水体健康评价及其适用性评估 | 第54-61页 |
| 4 讨论 | 第61-69页 |
| 4.1 东江干流底栖硅藻多样性及时空分布特征 | 第61-63页 |
| 4.2 环境因子对底栖硅藻的影响 | 第63-65页 |
| 4.3 利用硅藻长度及畸形藻对东江干流水质变化的分析 | 第65-67页 |
| 4.4 硅藻指数在东江干流的应用 | 第67-69页 |
| 5 结论 | 第69-71页 |
| 5.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| 第69-70页 |
| 5.2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| 第70-71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71-77页 |
|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| 第77-78页 |
| 致谢 | 第7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