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2-5页 |
Abstract | 第5-7页 |
引言 | 第11-15页 |
一、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| 第11页 |
二、现有文献综述 | 第11-13页 |
三、研究的路径和方法 | 第13-14页 |
四、主要观点、创新和不足之处 | 第14-15页 |
第一章 冒名出租不动产行为概述 | 第15-22页 |
第一节 冒名出租不动产行为的概念与特征 | 第16-18页 |
一、冒名出租不动产行为的概念与特征 | 第16-17页 |
二、冒名出租不动产行为与相关概念辨析 | 第17-18页 |
第二节 冒名出租不动产行为法律适用面面观 | 第18-22页 |
一、不当得利说 | 第19页 |
二、非法侵入住宅罪说 | 第19-20页 |
三、盗窃罪说 | 第20页 |
四、诈骗罪说 | 第20-22页 |
第二章 冒名出租不动产行为的刑民界定 | 第22-33页 |
第一节 法律情感与法律适用 | 第22-25页 |
一、朴素的法律情感介入价值判断的合理性 | 第22-23页 |
二、朴素的法律情感介入价值判断与罪刑法定原则 | 第23-24页 |
三、冒名出租不动产行为属于刑事犯罪 | 第24-25页 |
第二节 民法中的无权处分与财产犯罪 | 第25-26页 |
一、以无权处分的效力区分罪与非罪的悖论 | 第25-26页 |
二、无权处分之效力与罪与非罪的认定 | 第26页 |
第三节 民法中的不当得利与财产犯罪 | 第26-30页 |
一、不当得利因素不应阻却财产犯罪的成立 | 第27-28页 |
二、财产犯罪具有双重违法属性 | 第28-29页 |
三、适用刑法不违背谦抑性原则 | 第29-30页 |
第四节 冒名出租不动产行为直接指向的对象 | 第30-33页 |
一、冒名出租不动产行为直接指向的对象是租金 | 第30-31页 |
二、行为人主观目的支配下的行为 | 第31-33页 |
第三章 冒名出租不动产行为与非法侵入住宅罪 | 第33-37页 |
第一节“冒名出租”与“非法侵入” | 第33-34页 |
一、冒名出租不动产行为是一个连贯的整体 | 第33页 |
二、“非法侵入”只是手段行为 | 第33-34页 |
第二节 非法侵入住宅罪保护之法益探析 | 第34-37页 |
一、非法侵入他人住宅罪保护法益之中日比较 | 第34-36页 |
二、实质法益侵害性之审视 | 第36-37页 |
第四章 冒名出租不动产行为与盗窃罪 | 第37-45页 |
第一节 冒名出租不动产行为与盗窃(不动产)罪 | 第37-39页 |
一、冒名出租不动产行为的主观目的是非法骗取租金 | 第37页 |
二、不动产不能成为盗窃罪的犯罪对象 | 第37-39页 |
第二节 冒名出租不动产行为与“使用盗窃” | 第39-45页 |
一、使用盗窃的含义辨析 | 第39-40页 |
二、使用盗窃可罚性的再度审视 | 第40-43页 |
三、刑法中“占有”与民法中“占有”之比较 | 第43-45页 |
第五章 冒名出租不动产行为与诈骗罪 | 第45-56页 |
第一节 财产损失与被害人之确定 | 第45-47页 |
一、存在财产损失是构成财产犯罪的前提 | 第45-46页 |
二、户主是冒名出租不动产行为案件的财产受损方 | 第46页 |
三、租客是冒名出租案件的受骗方 | 第46-47页 |
第二节 三角诈骗与诈骗罪 | 第47-50页 |
一、冒名出租不动产行为齐备三角诈骗的要件 | 第47页 |
二、三角诈骗应以诈骗罪予以认定 | 第47-50页 |
第三节 并行不悖的刑民关系 | 第50-52页 |
一、民法看关系 | 第50页 |
二、刑法看行为 | 第50-51页 |
三、并行不悖之刑民关系——民法看“关系”,刑法看“行为” | 第51-52页 |
第四节 符合刑罚该当性理论 | 第52-54页 |
一、对冒名出租不动产行为予以入罪符合刑罚该当性 | 第52页 |
二、冒名出租不动产行为具有社会危害性 | 第52-53页 |
三、冒名出租不动产行为人具有人身危险性 | 第53-54页 |
第五节 诈骗罪与合同诈骗罪之辨析 | 第54-56页 |
一、两罪侵害的客体不同 | 第54-55页 |
二、两罪的客观行为有所不同 | 第55页 |
三、以诈骗罪认定有助于解决实践中对“特殊数额”的困扰 | 第55-56页 |
结论及展望 | 第56-5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7-60页 |
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| 第60-62页 |
后记 | 第62-6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