曶鼎铭文法律问题研究
摘要 | 第2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导言 | 第9-14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4-22页 |
一、曶鼎的时代与内容 | 第14-16页 |
(一)关于曶鼎所属时代的研究 | 第14-15页 |
(二)关于铭文具体内容的研究 | 第15-16页 |
二、铭文考释的争论 | 第16-20页 |
(一)关于作器者名称 | 第17-18页 |
(二)关于诉讼用语“许” | 第18-19页 |
(三)与五夫授受关系相关的“卖”与“受” | 第19-20页 |
三、曶鼎铭文与西周法律史的研究 | 第20-22页 |
(一)历史、考古学界对曶鼎铭法律问题的研究 | 第20页 |
(二)法律史学界对曶鼎铭法律问题的研究 | 第20-22页 |
第二章“五夫”案复原 | 第22-45页 |
一、诸家对“五夫”案案情的复原 | 第22-28页 |
(一)郭沫若复原的案情 | 第23页 |
(二)陈梦家复原的案情 | 第23-24页 |
(三)姚孝遂复原的案情 | 第24-25页 |
(四)谭戒甫复原的案情 | 第25页 |
(五)白川静复原的案情 | 第25-26页 |
(六)孙常叙复原的案情 | 第26-27页 |
(七)松丸道雄复原的案情 | 第27页 |
(八)李学勤复原的案情 | 第27-28页 |
二、“五夫”案的重新复原 | 第28-43页 |
(一)诉讼裁判者 | 第28-29页 |
(二)起诉 | 第29-31页 |
(三)原告方陈述 | 第31-33页 |
(四)被告方限的陈述 | 第33-35页 |
(五)被告方 与效父的陈述 | 第35-37页 |
(六)井叔的裁判 | 第37-40页 |
(七)裁判的执行 | 第40-43页 |
三、“五夫”案释义 | 第43-45页 |
第三章“寇禾”案复原 | 第45-53页 |
一、诸家复原的“寇禾”案案情 | 第45-47页 |
(一)学界对于案情的一般理解 | 第46页 |
(二)白川静复原的案情 | 第46-47页 |
(二)松丸道雄复原的案情 | 第47页 |
二、“寇禾”案的重新复原 | 第47-52页 |
(一)案由 | 第47-48页 |
(二)提起诉讼 | 第48-49页 |
(三)裁判者东宫的第一次裁决 | 第49页 |
(四)被告方匡季提出解决方案 | 第49-50页 |
(五)曶再次起诉 | 第50页 |
(六)裁判者东宫第二次裁决 | 第50-51页 |
(七)第二次裁决的执行 | 第51-52页 |
三、“寇禾”案释义 | 第52-53页 |
第四章 曶鼎铭文所见西周时期的诉讼 | 第53-71页 |
一、西周时期的诉讼程序 | 第53-60页 |
(一)曶鼎铭文表现的诉讼程序 | 第53-56页 |
(二)金文中其他案例表现的诉讼程序 | 第56-59页 |
(三)西周时期诉讼程序的复原 | 第59-60页 |
二、西周时期的诉讼费用 | 第60-64页 |
(一)金文中的诉讼费用 | 第60-62页 |
(二)《周礼》及其他古籍中的诉讼费用 | 第62-64页 |
(三)西周时期诉讼费用问题小结 | 第64页 |
三、西周时期无民刑之分 | 第64-67页 |
(一)“寇禾”案中“四夫”的性质 | 第64-65页 |
(二)关于财产的诉讼与关于人身的诉讼之异同 | 第65-67页 |
四、西周时期案件的调解倾向 | 第67-71页 |
(一)西周时期法律的性质 | 第68-69页 |
(二)西周时期案件的调解倾向 | 第69-71页 |
结语 | 第71-7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2-78页 |
附录一:曶鼎铭文集释 | 第78-139页 |
附录二:《曶鼎铭文集释》引用著作索引 | 第139-144页 |
附录三:曶鼎相关文献目录 | 第144-149页 |
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| 第149-150页 |
后记 | 第150-15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