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环境科学、安全科学论文--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--一般性问题论文--废水的处理与利用论文

功能化介孔硅吸附剂的制备及其选择吸附特性与作用机制

摘要第4-6页
ABSTRACT第6-7页
第1章 绪论第16-40页
    1.1 课题背景及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6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课题背景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7-18页
    1.2 水中典型微量污染物吸附去除研究现状第18-27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抗生素类新兴污染物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有机染料类污染物第19-22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苯胺类小分子有机污染物第22-2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4 重金属类污染物第24-27页
    1.3 水处理吸附材料研究进展与存在问题第27-32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常用吸附材料研究进展与存在问题第27-29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新型吸附材料研究进展与存在问题第29-32页
    1.4 介孔硅材料及其在吸附水处理中的应用第32-37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介孔硅材料合成与功能化第32-34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介孔硅材料在吸附水处理领域的应用第34-37页
        1.4.3 水处理介孔硅吸附材料存在的问题第37页
    1.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37-40页
        1.5.1 研究内容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1.5.2 技术路线第38-40页
第2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第40-52页
    2.1 试验材料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实验药品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实验仪器第41页
    2.2 试验方法第41-46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材料合成方法第41-4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吸附实验方法第43-46页
    2.3 材料表征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X射线衍射分析(XRD)第46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(FT-IR)第46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比表面积分析(BET)第46页
        2.3.4 Zeta电位分析第46页
        2.3.5 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2.3.6 透射电镜分析第47页
    2.4 污染物分析检测方法第47-48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抗生素分析检测方法第47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重金属离子分析检测方法第47页
        2.4.3 阳离子染料分析检测方法第47-48页
        2.4.4 苯胺类分析检测方法第48页
    2.5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第48-52页
        2.5.1 吸附动力学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 2.5.2 等温吸附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第49-51页
        2.5.3 吸附热力学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第51-52页
第3章 基于污染物特性的功能化介孔硅吸附剂的制备及吸附效能第52-74页
    3.1 引言第52页
    3.2 基于抗生素亲疏水性的介孔硅吸附剂的结构及吸附效能第52-5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喹诺酮类抗生素恩诺沙星和诺氟沙星的结构与性质第52-5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含不同碳链长度模板剂介孔硅吸附剂的结构特征与微观形貌第53-5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恩诺沙星和诺氟沙星的吸附去除效果第57-58页
    3.3 基于重金属络合特性的介孔硅吸附剂的结构及吸附效能第58-6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重金属离子Cu~(2+)和Cd~(2+)的结构与性质第58-59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含不同量模板剂的介孔硅吸附剂的微观结构与形貌特征第59-62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重金属离子Cu~(2+)和Cd~(2+)的吸附去除效果第62-63页
    3.4 基于阳离子染料解离特性的介孔硅吸附剂的结构及吸附效能第63-68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阳离子染料结晶紫和亚甲基蓝的结构与性质第63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氧化铜负载介孔硅吸附剂的微观结构与形貌特征第63-67页
        3.4.3 结晶紫和亚甲基蓝的吸附去除效果第67-68页
    3.5 基于苯胺氨基给电子特性的介孔硅吸附剂的结构及吸附效能第68-73页
        3.5.1 苯胺的结构与性质第68页
        3.5.2 铁氧化物改性介孔硅吸附剂的微观结构与形貌特征第68-72页
        3.5.3 苯胺的吸附去除效果第72-73页
    3.6 本章小结第73-74页
第4章 功能化介孔硅吸附目标污染物的影响因素第74-98页
    4.1 引言第74页
    4.2 功能化介孔硅吸附喹诺酮类的影响因素第74-79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吸附剂投量对功能化介孔硅吸附喹诺酮类的影响第74-7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初始浓度对功能化介孔硅吸附喹诺酮类的影响第75-7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pH对功能化介孔硅吸附喹诺酮类的影响第76-79页
    4.3 含模板剂介孔硅吸附重金属的影响因素第79-86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吸附剂投量对含模板剂介孔硅吸附重金属的影响第79-80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初始浓度对含模板剂介孔硅吸附重金属的影响第80-81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pH对含模板剂介孔硅吸附重金属的影响第81-83页
        4.3.4 离子强度对含模板剂介孔硅吸附重金属的影响第83-85页
        4.3.5 天然有机物对含模板剂介孔硅吸附重金属的影响第85-86页
    4.4 负载CUO介孔硅吸附阳离子染料的影响因素第86-93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吸附剂投量对阳离子染料去除效果的影响第86-87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初始浓度对阳离子染料去除效果的影响第87-88页
        4.4.3 pH对阳离子染料去除效果的影响第88-90页
        4.4.4 离子强度对阳离子染料去除效果的影响第90-91页
        4.4.5 天然有机物对阳离子染料去除效果的影响第91-93页
    4.5 铁氧化物改性介孔硅吸附苯胺的影响因素第93-96页
        4.5.1 吸附剂投量对苯胺去除效果的影响第93页
        4.5.2 初始浓度对苯胺去除效果的影响第93-94页
        4.5.3 pH对苯胺去除效果的影响第94-95页
        4.5.4 离子强度对苯胺去除效果的影响第95-96页
    4.6 本章小结第96-98页
第5章 功能化介孔硅吸附剂对目标污染物的选择吸附特性与作用机制第98-136页
    5.1 引言第98页
    5.2 含模板剂介孔硅吸附剂对喹诺酮抗生素的吸附特性与机制第98-108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喹诺酮抗生素的吸附动力学第98-99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喹诺酮抗生素的等温吸附特性第99-103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喹诺酮抗生素的吸附热力学第103-106页
        5.2.4 C_(16)-MCM-41 对疏水性恩诺沙星的选择吸附特性第106页
        5.2.5 喹诺酮抗生素的吸附作用机制第106-108页
    5.3 含模板剂介孔硅吸附剂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特性与机制第108-117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重金属离子的吸附动力学第108-109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重金属离子的等温吸附特性第109-112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重金属离子的吸附热力学第112-114页
        5.3.4 C_(16)-MCM-41 对络合性重金属离子的选择吸附特性第114-115页
        5.3.5 重金属离子的吸附作用机制第115-117页
    5.4 负载CUO介孔硅吸附剂对阳离子染料的吸附特性与机制第117-127页
        5.4.1 阳离子染料的吸附动力学第117-120页
        5.4.2 阳离子染料的等温吸附特性第120-122页
        5.4.3 阳离子染料的吸附热力学第122-125页
        5.4.4 氧化铜负载介孔硅吸附剂对阳离子染料的选择吸附特性第125-126页
        5.4.5 阳离子染料的吸附作用机制第126-127页
    5.5 铁氧化物改性介孔硅吸附剂对苯胺的吸附特性与机制第127-135页
        5.5.1 苯胺的吸附动力学第127-128页
        5.5.2 苯胺的等温吸附特性第128-130页
        5.5.3 苯胺的吸附热力学第130-132页
        5.5.4 铁氧化物改性介孔硅对苯胺的选择吸附特性第132-133页
        5.5.5 苯胺的吸附作用机制第133-135页
    5.6 本章小结第135-136页
结论第136-138页
参考文献第138-150页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第150-152页
致谢第152-153页
个人简历第153页

论文共153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民国时期河口地方法院同居案例研究
下一篇:曶鼎铭文法律问题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