动力传动系扭振激励的整车振动研究
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2-17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2-13页 |
1.2 本文研究现状 | 第13-15页 |
1.2.1 汽车动力传动系扭振研究现状 | 第13-14页 |
1.2.2 扭振对整车振动影响研究现状 | 第14页 |
1.2.3 AMESim应用于扭振研究现状 | 第14-15页 |
1.3本文主要内容 | 第15-17页 |
第2章 车内轰鸣声产生机理实验分析 | 第17-40页 |
2.1 车内振动噪声测试 | 第17-21页 |
2.1.1 测试系统及测点 | 第17-18页 |
2.1.2 测试方法及工况 | 第18-19页 |
2.1.3 测试结果及分析 | 第19-21页 |
2.2 动力传动系扭振测试 | 第21-26页 |
2.2.1 测试系统及测点 | 第21-23页 |
2.2.2 数据处理及分析 | 第23-26页 |
2.3 扭振与噪声相干分析 | 第26-28页 |
2.3.1 相干分析理论基础 | 第26页 |
2.3.2 轰鸣声激励源识别 | 第26-28页 |
2.4 传递路径测试及分析 | 第28-37页 |
2.4.1 测试系统及测点 | 第28-31页 |
2.4.2 测试方法及工况 | 第31页 |
2.4.3 数据处理及分析 | 第31-37页 |
2.5 车身钣金件模态测试 | 第37-39页 |
2.5.1 测试目的及方法 | 第37页 |
2.5.2 测试结果及分析 | 第37-39页 |
2.6 本章小结 | 第39-40页 |
第3章 扭振激励的整车振动模型建立 | 第40-60页 |
3.1 轴系当量系统模型 | 第40-50页 |
3.1.1 当量系统模型 | 第40-43页 |
3.1.2 自由振动计算 | 第43-45页 |
3.1.3 强迫振动计算 | 第45-49页 |
3.1.4 仿真模型验证 | 第49-50页 |
3.2 整车振动模型简化 | 第50-52页 |
3.2.1 基本假设 | 第50-51页 |
3.2.2 简化模型 | 第51-52页 |
3.3 整车AMESim模型 | 第52-58页 |
3.3.1 部件说明 | 第52-57页 |
3.3.2 参数设置 | 第57-58页 |
3.3.3 模型求解 | 第58页 |
3.4 整车振动模型验证 | 第58-59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59-60页 |
第4章 关键参数对振动影响规律研究 | 第60-83页 |
4.1 动力传动系参数 | 第60-70页 |
4.1.1 飞轮惯量 | 第60-62页 |
4.1.2 离合器刚度 | 第62-64页 |
4.1.3 离合器阻尼 | 第64-65页 |
4.1.4 传动轴刚度 | 第65-67页 |
4.1.5 主减速比 | 第67-68页 |
4.1.6 半轴刚度 | 第68-70页 |
4.2 扭转减振器参数 | 第70-75页 |
4.2.1 TVD惯量 | 第70-72页 |
4.2.2 TVD刚度 | 第72-73页 |
4.2.3 TVD阻尼 | 第73-75页 |
4.3 双质量飞轮参数 | 第75-80页 |
4.3.1 DMF惯量 | 第76-77页 |
4.3.2 DMF刚度 | 第77-79页 |
4.3.3 DMF阻尼 | 第79-80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80-83页 |
第5章 扭振引起的车内噪声问题治理 | 第83-91页 |
5.1 传动系参数优化 | 第83-86页 |
5.1.1 主减速比调整及验证 | 第83-84页 |
5.1.2 半轴刚度调整及验证 | 第84-85页 |
5.1.3 组合参数调整及验证 | 第85-86页 |
5.2 加装扭转减振器 | 第86-88页 |
5.2.1 扭转减振器参数选择 | 第86-87页 |
5.2.2 控制效果验证 | 第87-88页 |
5.3 换装双质量飞轮 | 第88-89页 |
5.3.1 双质量飞轮参数选择 | 第88-89页 |
5.3.2 控制效果验证 | 第89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89-91页 |
结论与展望 | 第91-93页 |
结论 | 第91-92页 |
展望 | 第92-93页 |
致谢 | 第93-9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4-97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| 第9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