塔河油田碳酸盐岩岩溶缝洞结构和充填模式研究
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页 |
创新点摘要 | 第7-10页 |
第一章 引言 | 第10-21页 |
1.1 课题来源及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6页 |
1.2.1 岩溶缝洞的识别研究 | 第11-12页 |
1.2.2 岩溶缝洞的结构研究 | 第12-14页 |
1.2.3 岩溶缝洞的充填研究 | 第14-15页 |
1.2.4 存在的问题 | 第15-16页 |
1.3 研究区概况 | 第16-17页 |
1.4 研究内容与方法 | 第17-18页 |
1.5 完成的工作量及创新性成果 | 第18-21页 |
1.5.1 完成的工作量 | 第18-19页 |
1.5.2 创新性成果与认识 | 第19-21页 |
第二章 缝洞及其充填物的识别 | 第21-45页 |
2.1 溶洞的识别 | 第21-30页 |
2.1.1 溶洞发育特征 | 第21-23页 |
2.1.2 小型溶洞的识别 | 第23-28页 |
2.1.3 溶洞识别结果 | 第28-30页 |
2.2 裂缝的识别 | 第30-35页 |
2.2.1 裂缝发育特征 | 第30-32页 |
2.2.2 裂缝识别 | 第32-35页 |
2.2.3 单井裂缝识别结果 | 第35页 |
2.3 缝洞复合体的识别 | 第35-38页 |
2.3.1 缝洞复合体的特征 | 第36页 |
2.3.2 缝洞复合体识别方法 | 第36-38页 |
2.3.3 缝洞复合体识别结果 | 第38页 |
2.4 溶洞充填物的识别 | 第38-42页 |
2.4.1 缝洞充填物的类型 | 第38-41页 |
2.4.2 充填物的识别方法 | 第41-42页 |
2.5 缝洞的地震识别 | 第42-45页 |
2.5.1 时深标定 | 第42页 |
2.5.2 波阻抗数据体解释缝洞 | 第42-45页 |
第三章 缝洞成因结构模式 | 第45-72页 |
3.1 塔河油田缝洞储层结构模式 | 第45-50页 |
3.1.1 表层岩溶带结构 | 第46页 |
3.1.2 渗流岩溶带结构 | 第46-47页 |
3.1.3 径流岩溶带结构 | 第47-50页 |
3.2 表层带缝洞结构 | 第50-56页 |
3.2.1 缝洞成因结构类型 | 第50-52页 |
3.2.2 缝洞典型剖面结构 | 第52-53页 |
3.2.3 平面展布特征 | 第53-55页 |
3.2.4 表层带结构模式 | 第55-56页 |
3.3 渗流带缝洞结构 | 第56-60页 |
3.3.1 缝洞成因结构类型 | 第56-58页 |
3.3.2 平面展布特征 | 第58-59页 |
3.3.3 渗流带结构模式 | 第59-60页 |
3.4 径流带缝洞结构 | 第60-72页 |
3.4.1 缝洞成因结构类型 | 第61-64页 |
3.4.2 缝洞剖面结构特征 | 第64-69页 |
3.4.3 平面展布特征 | 第69-70页 |
3.4.4 径流带结构模式 | 第70-72页 |
第四章 缝洞充填规律 | 第72-103页 |
4.1 表层带的充填 | 第72-75页 |
4.1.1 表层带充填规律 | 第72-73页 |
4.1.2 不同成因结构充填特征 | 第73-75页 |
4.1.3 典型剖面充填特征 | 第75页 |
4.2 渗流带的充填 | 第75-80页 |
4.2.1 渗流带充填规律 | 第75-77页 |
4.2.2 不同成因结构充填特征 | 第77-79页 |
4.2.3 典型剖面充填特征 | 第79-80页 |
4.3 径流带的充填 | 第80-97页 |
4.3.1 不同成因结构充填特征 | 第80-87页 |
4.3.2 典型剖面充填特征 | 第87-89页 |
4.3.3 径流带充填规律 | 第89页 |
4.3.4 径流带充填控制因素 | 第89-97页 |
4.4 典型缝洞充填特征 | 第97-103页 |
4.4.1 4区T403井区 | 第97-99页 |
4.4.2 7区T615井区 | 第99-100页 |
4.4.3 7区T607井区 | 第100-103页 |
第五章 缝洞储层物性表征和综合评价 | 第103-133页 |
5.1 缝洞充填物储集性能评价方法 | 第103-108页 |
5.1.1 缝洞型储层体积模型 | 第103-104页 |
5.1.2 缝洞充填物物性解释方法 | 第104-108页 |
5.2 缝洞充填物储集性能评价 | 第108-114页 |
5.2.1 表层岩溶带缝洞物性特征 | 第108-110页 |
5.2.2 渗流带缝洞物性特征 | 第110-112页 |
5.2.3 径流带缝洞物性特征 | 第112-114页 |
5.3 缝洞单元综合评价 | 第114-133页 |
5.3.1 综合评价步骤 | 第115页 |
5.3.2 S48缝洞单元划分与评价 | 第115-124页 |
5.3.3 T615缝洞单元划分与评价 | 第124-133页 |
结论 | 第133-13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35-144页 |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144-146页 |
致谢 | 第146-147页 |
作者简介 | 第14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