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7-9页 |
Abstract | 第9-11页 |
缩略词与中英对照 | 第12-13页 |
第1章 文献综述 | 第13-21页 |
1.1 柑橘黄化脉明病研究进展 | 第13-16页 |
1.1.1 发生与分布 | 第13页 |
1.1.2 寄主范围及危害症状 | 第13-14页 |
1.1.3 传播途径 | 第14页 |
1.1.4 病原分类地位及分子生物学特性 | 第14-15页 |
1.1.5 病原的检测方法 | 第15-16页 |
1.1.6 防治方法 | 第16页 |
1.2 叶绿素代谢研究进展 | 第16-20页 |
1.2.1 叶绿素生物合成途径 | 第17-19页 |
1.2.2 叶绿素降解途径 | 第19-20页 |
1.3 生物胁迫对叶绿素代谢的影响 | 第20-21页 |
第2章 引言 | 第21-23页 |
第3章 柑橘黄化脉明病毒对柠檬、柚和甜橙叶绿素及其合成前体物质含量的影响 | 第23-35页 |
3.1 材料 | 第23-25页 |
3.1.1 供试材料 | 第23页 |
3.1.2 主要仪器 | 第23-24页 |
3.1.3 主要试剂 | 第24页 |
3.1.4 引物合成 | 第24页 |
3.1.5 所用试剂配置 | 第24-25页 |
3.2 试验方法 | 第25-28页 |
3.2.1 取样 | 第25页 |
3.2.2 总RNA提取 | 第25-26页 |
3.2.3 RT-PCR检测CYVCV | 第26页 |
3.2.4 cDNA合成 | 第26页 |
3.2.5 实时荧光PCR检测CYVCV | 第26-27页 |
3.2.6 叶绿素含量测定 | 第27页 |
3.2.7 叶绿素合成前体物质含量测定 | 第27-28页 |
3.3 数据分析 | 第28页 |
3.4 结果与分析 | 第28-33页 |
3.4.1 CYVCV在不同品种柑橘中相对含量的变化 | 第28-29页 |
3.4.2 不同柑橘品种病株中叶绿素含量变化 | 第29-30页 |
3.4.3 不同柑橘品种病株中叶绿素合成前体含量变化 | 第30-33页 |
3.5 结论与讨论 | 第33-35页 |
第4章 柑橘黄化脉明病毒对柠檬、柚和甜橙叶绿素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| 第35-45页 |
4.1 材料 | 第35-36页 |
4.1.1 供试材料 | 第35页 |
4.1.2 主要仪器 | 第35页 |
4.1.3 主要试剂 | 第35页 |
4.1.4 所用试剂配置 | 第35-36页 |
4.2 试验方法 | 第36-39页 |
4.2.1 取样 | 第36页 |
4.2.2 δ-氨基酮戊酸脱水酶活性测定 | 第36页 |
4.2.3 胆色素原脱氨酶活性测定 | 第36-37页 |
4.2.4 尿卟啉原III合酶活性测定 | 第37页 |
4.2.5 尿卟啉原III脱羧酶活性测定 | 第37-38页 |
4.2.6 粪卟啉原III氧化酶活性测定 | 第38页 |
4.2.7 原卟啉原IX氧化酶活性测定 | 第38页 |
4.2.8 镁螯合酶活性测定 | 第38页 |
4.2.9 叶绿素酶活性测定 | 第38-39页 |
4.3 数据分析 | 第39页 |
4.4 结果与分析 | 第39-43页 |
4.4.1 粪卟啉原III氧化酶和原卟啉原IX氧化酶活性变化 | 第39-40页 |
4.4.2 叶绿素酶活性变化 | 第40页 |
4.4.3 镁螯合酶活性变化 | 第40-41页 |
4.4.4 δ-氨基酮戊酸脱水酶活性变化 | 第41-42页 |
4.4.5 胆色素原脱氨酶和尿卟啉原III合酶活性变化 | 第42页 |
4.4.6 尿卟啉原III脱羧酶活性变化 | 第42-43页 |
4.5 结论与讨论 | 第43-45页 |
第5章 柑橘黄化脉明病毒对柠檬、柚和甜橙叶绿素代谢相关酶基因表达的影响 | 第45-59页 |
5.1 材料 | 第45-46页 |
5.1.1 供试材料 | 第45页 |
5.1.2 主要仪器 | 第45页 |
5.1.3 主要试剂 | 第45页 |
5.1.4 所用试剂配置 | 第45-46页 |
5.2 试验方法 | 第46-49页 |
5.2.1 取样 | 第46页 |
5.2.2 总RNA提取 | 第46页 |
5.2.3 cDNA合成 | 第46页 |
5.2.4 引物的设计与筛选 | 第46-47页 |
5.2.5 PCR扩增 | 第47页 |
5.2.6 PCR产物回收 | 第47页 |
5.2.7 连接 | 第47-48页 |
5.2.8 重组T载体转化大肠杆菌 | 第48页 |
5.2.9 重组转化子的检测及测序 | 第48页 |
5.2.10 实时荧光PCR检测各基因表达量 | 第48-49页 |
5.3 数据分析 | 第49页 |
5.4 结果与分析 | 第49-56页 |
5.4.1 粪卟啉原III氧化酶基因 | 第49-50页 |
5.4.2 原卟啉原IX氧化酶基因 | 第50-51页 |
5.4.3 叶绿素酶基因 | 第51-52页 |
5.4.4 镁螯合酶基因 | 第52-53页 |
5.4.5 δ-氨基酮戊酸脱水酶基因 | 第53-54页 |
5.4.6 胆色素原脱氨酶基因 | 第54-55页 |
5.4.7 尿卟啉原III合酶基因 | 第55-56页 |
5.5 结论与讨论 | 第56-59页 |
第6章 主要结论、创新点和展望 | 第59-61页 |
6.1 主要结论 | 第59页 |
6.2 创新点 | 第59页 |
6.3 展望 | 第59-6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1-69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、参加科研项目及获得的奖项 | 第69-71页 |
致谢 | 第7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