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4-32页 |
1.1 柑橘溃疡病 | 第14-16页 |
1.1.1 柑橘溃疡病的分布 | 第14-15页 |
1.1.2 柑橘溃疡病的症状 | 第15页 |
1.1.3 柑橘溃疡病的发病条件 | 第15-16页 |
1.1.3.1 气候条件 | 第15页 |
1.1.3.2 柑橘品种抗病性差异 | 第15-16页 |
1.1.3.3 潜叶蛾危害与病害流行关系 | 第16页 |
1.2 柑橘溃疡病菌柑橘溃疡病菌 | 第16-17页 |
1.2.1 病原菌生长特性 | 第16页 |
1.2.2 病原菌侵染特性 | 第16-17页 |
1.3 病原菌菌系分化特点 | 第17-18页 |
1.4 柑橘溃疡病菌致病相关因子 | 第18-27页 |
1.4.1 胞外多糖 | 第19-20页 |
1.4.2 T2SS | 第20-21页 |
1.4.3 T3SS | 第21-24页 |
1.4.4 效应蛋白 | 第24-26页 |
1.4.5 T5SS | 第26页 |
1.4.6 rpf基因 | 第26-27页 |
1.5 柑橘溃疡病菌的检测方法 | 第27-29页 |
1.5.1 常规检验法 | 第27页 |
1.5.2 噬菌体检验法 | 第27页 |
1.5.3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 | 第27-28页 |
1.5.4 脂肪酸光谱分析法 | 第28页 |
1.5.5 核酸分子杂交技术 | 第28页 |
1.5.6 PCR检测技术 | 第28-29页 |
1.6 柑橘溃疡病的防治策略 | 第29-32页 |
1.6.1 溃疡病害发生的预测预报 | 第29页 |
1.6.2 检疫防范 | 第29页 |
1.6.3 抗病品种种植 | 第29-30页 |
1.6.4 农业防治 | 第30页 |
1.6.5 生物防治 | 第30页 |
1.6.6 化学防治 | 第30-32页 |
第二章 Tn5转座子介导的柑橘溃疡病菌突变体库的构建和致病相关基因的筛选 | 第32-54页 |
2.1 材料与方法 | 第32-43页 |
2.1.1 菌株和培养条件 | 第32-33页 |
2.1.2 引物设计与合成 | 第33页 |
2.1.3 培养基 | 第33-34页 |
2.1.4 主要试剂盒和仪器 | 第34-35页 |
2.1.5 Xac29-1突变体库的构建 | 第35-36页 |
2.1.5.1 电转化感受态的制备 | 第35页 |
2.1.5.2 电转化 | 第35-36页 |
2.1.5.3 突变体库的保存 | 第36页 |
2.1.5.4 植物材料与突变体库的筛选 | 第36页 |
2.1.6 突变体库的检测 | 第36-40页 |
2.1.6.1 突变体基因组DNA的提取 | 第36-37页 |
2.1.6.2 Southern Blot | 第37-40页 |
2.1.6.2.1 杂交溶液的配制 | 第37-38页 |
2.1.6.2.2 杂交膜的制备 | 第38-39页 |
2.1.6.2.3 杂交探针标记 | 第39页 |
2.1.6.2.4 预杂交及杂交 | 第39页 |
2.1.6.2.5 洗膜 | 第39-40页 |
2.1.7 质粒拯救获得插入位置的侧端序列 | 第40-42页 |
2.1.7.1 大肠杆菌S17-1 pir感受态制备 | 第40页 |
2.1.7.2 质粒拯救 | 第40页 |
2.1.7.3 热转化 | 第40-41页 |
2.1.7.4 菌落PCR验证 | 第41页 |
2.1.7.5 质粒提取 | 第41-42页 |
2.1.7.6 Tn5转座子插入位点分析及同源性分析 | 第42页 |
2.1.8 胞外水解酶活性检测 | 第42-43页 |
2.1.8.1 胞外蛋白酶活性检测 | 第42页 |
2.1.8.2 胞外淀粉酶活性检测 | 第42-43页 |
2.1.8.3 胞外纤维素酶活性检测 | 第43页 |
2.2 结果与分析 | 第43-52页 |
2.2.1 Xac 29-1突变体库的构建 | 第43-44页 |
2.2.2 突变体致病表型筛选 | 第44页 |
2.2.3 色素突变体筛选结果 | 第44-45页 |
2.2.4 Southern Blot | 第45-46页 |
2.2.5 插入位点分析 | 第46-47页 |
2.2.6 胞外水解酶活性分析 | 第47-52页 |
2.3 讨论 | 第52-54页 |
第三章 柑橘溃疡病菌七个致病基因的功能鉴定 | 第54-74页 |
3.1 材料与方法 | 第54-64页 |
3.1.1 菌株和质粒 | 第54页 |
3.1.2 引物设计与合成 | 第54-57页 |
3.1.3 培养基 | 第57页 |
3.1.4 主要试剂和仪器 | 第57-58页 |
3.1.5 Real-time PCR | 第58-61页 |
3.1.5.1 总RNA的提取 | 第58页 |
3.1.5.2 RNA的纯化 | 第58-59页 |
3.1.5.3 RNA的定性与质量检测 | 第59页 |
3.1.5.4 RNA的保存 | 第59页 |
3.1.5.5 反转录合成cDNA | 第59页 |
3.1.5.6 Real-time PCR | 第59-61页 |
3.1.5.6.1 Real-time PCR操作顺序 | 第60页 |
3.1.5.6.2 Real-Time PCR反应设置 | 第60-61页 |
3.1.5.6.3 Real-Time PCR结果分析 | 第61页 |
3.1.6 细菌基因组DNA的提取 | 第61页 |
3.1.7 Southern blot杂交 | 第61页 |
3.1.8 DNA操作体系 | 第61页 |
3.1.9 pBBR1MCS5载体的去磷酸化 | 第61-62页 |
3.1.10 热转化 | 第62-63页 |
3.1.10.1 大肠杆菌DH5a感受态制备 | 第62页 |
3.1.10.2 热转化及a-互补筛选 | 第62-63页 |
3.1.11 菌落PCR验证 | 第63页 |
3.1.12 质粒提取与酶切验证 | 第63页 |
3.1.13 功能互补 | 第63-64页 |
3.1.13.1 突变体遗传互补子的构建 | 第63页 |
3.1.13.2 毒性检测 | 第63-64页 |
3.1.13.3 柑橘叶片组织中细菌生长能力的测定 | 第64页 |
3.1.13.4 胞外酶活性检测 | 第64页 |
3.1.13.5 游动性和涌动性能力检测 | 第64页 |
3.2 结果分析 | 第64-71页 |
3.2.1 Tn5插入基因的序列分析 | 第64-65页 |
3.2.2 七个致病候选基因受植物诱导表达 | 第65-67页 |
3.2.3 七个致病基因的功能互补分析 | 第67页 |
3.2.4 七个基因对胞外水解酶的影响分析 | 第67-70页 |
3.2.5 七个基因对细菌运动能力的影响 | 第70-71页 |
3.3 讨论 | 第71-74页 |
第四章 柑橘溃疡病菌氨甲酰磷酸合成酶的功能分析 | 第74-98页 |
4.1 材料与方法 | 第74-82页 |
4.1.1 菌株和质粒 | 第74页 |
4.1.2 引物设计与合成 | 第74-77页 |
4.1.3 培养基 | 第77-78页 |
4.1.4 主要试剂和仪器 | 第78页 |
4.1.5 植物实验 | 第78页 |
4.1.6 细菌基因组的提取 | 第78页 |
4.1.7 Southern blot杂交 | 第78页 |
4.1.8 DNA操作体系 | 第78页 |
4.1.9 热转化 | 第78-79页 |
4.1.10 菌落PCR验证 | 第79页 |
4.1.11 质粒提取与酶切验证 | 第79页 |
4.1.12 电转化 | 第79页 |
4.1.13 carA、carB突变体的构建 | 第79页 |
4.1.14 功能互补子的构建 | 第79-80页 |
4.1.15 转录单元分析 | 第80-81页 |
4.1.15.1 RNA的提取 | 第80页 |
4.1.15.1.1 总RNA的提取 | 第80页 |
4.1.15.1.2 RNA的纯化 | 第80页 |
4.1.15.1.3 RNA的定性与质量检测 | 第80页 |
4.1.15.1.4 RNA的保存 | 第80页 |
4.1.15.1.5 反转录合成cDNA | 第80页 |
4.1.15.2 RT-PCR | 第80页 |
4.1.15.3 转录单元分析 | 第80-81页 |
4.1.16 Real-time PCR | 第81页 |
4.1.17 胞外水解酶活性检测 | 第81页 |
4.1.17.1 胞外淀粉酶活性检测 | 第81页 |
4.1.17.2 胞外纤维素酶活性检测 | 第81页 |
4.1.18 游动性检测 | 第81页 |
4.1.19 生物膜检测 | 第81页 |
4.1.20 carA、carB突变体利用不同氮源的能力 | 第81-82页 |
4.2 结果与分析 | 第82-96页 |
4.2.1 Xac 29-1carA、carB缺失突变体的构建 | 第82-83页 |
4.2.2 carB影响Xac在植物上的致病性和HR反应 | 第83-84页 |
4.2.3 转录单元分析 | 第84-86页 |
4.2.4 carB影响Xac生物膜的形成 | 第86页 |
4.2.5 carB影响Xac的游动性 | 第86-88页 |
4.2.6 carB影响Xac胞外水解酶活性 | 第88-90页 |
4.2.7 carA、carB突变体对于不同氮源和氮源的利用能力 | 第90-95页 |
4.2.8 carB影响hrpX的表达 | 第95-96页 |
4.3 讨论 | 第96-98页 |
第五章 柑橘溃疡病菌胞外蛋白水解酶基因的功能研究 | 第98-111页 |
5.1 材料与方法 | 第98-104页 |
5.1.1 质粒和菌株 | 第98-100页 |
5.1.2 引物设计与合成 | 第100-101页 |
5.1.3 培养基 | 第101-102页 |
5.1.4 主要试剂和仪器 | 第102页 |
5.1.5 植物实验 | 第102页 |
5.1.6 细菌基因组的提取 | 第102页 |
5.1.7 DNA操作体系 | 第102页 |
5.1.8 热转化 | 第102页 |
5.1.9 菌落PCR验证 | 第102页 |
5.1.10 质粒提取与酶切验证 | 第102页 |
5.1.11 电转化 | 第102-103页 |
5.1.12 ecpA突变体的构建 | 第103页 |
5.1.13 功能互补 | 第103页 |
5.1.14 胞外蛋白水解酶的平板检测 | 第103页 |
5.1.15 原核表达 | 第103-104页 |
5.1.15.1 原核表达的构建 | 第103页 |
5.1.15.2 EcpA蛋白的诱导表达 | 第103-104页 |
5.2 结果与分析 | 第104-109页 |
5.2.1 xpsD突变体的胞外水解酶 | 第104页 |
5.2.2 序列分析 | 第104-106页 |
5.2.3 ecpA突变影响RS105和Xac29-1胞外蛋白水解酶活性 | 第106页 |
5.2.4 EcpA_(Xoc)的C端和N端是水稻条斑病菌胞外蛋白酶活性所必须的 | 第106-107页 |
5.2.5 功能互补 | 第107-109页 |
5.3 讨论 | 第109-111页 |
第六章 全文总结 | 第111-11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12-121页 |
附录1 | 第121-126页 |
致谢 | 第126-127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正在写作的文章 | 第12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