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绪论 | 第9-21页 |
一、选题背景 | 第9-11页 |
(一) 凉山彝族习惯法普遍存在,并深入人心 | 第9-10页 |
(二) 凉山彝族习惯法与现代法制教育的冲突 | 第10页 |
(三) 在习惯法与国家法制的冲突背景下,学校法制教育面临诸多困境 | 第10-11页 |
二、研究的意义 | 第11页 |
三、已有研究述评 | 第11-16页 |
(一) 中国少数民族习惯法的研究综述 | 第11-15页 |
(二) 关于国内外法制教育的研究现状 | 第15-16页 |
四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| 第16-17页 |
五、核心概念界定 | 第17-21页 |
(一) 习惯法 | 第17-18页 |
(二) 法制教育 | 第18-21页 |
第一章 凉山彝族习惯法之田野考察 | 第21-29页 |
一、凉山彝族地区地理环境概况 | 第21页 |
二、彝族习惯法与“德古”的产生、发展和运行 | 第21-24页 |
三、凉山彝族习惯法在当代的延续 | 第24-29页 |
(一) 扎根于心的传统 | 第25页 |
(二) 习惯法与国家法的利弊权衡 | 第25-26页 |
(三) 习惯法的文化因素 | 第26-29页 |
第二章 习惯法对民族地区青少年个体发展的影响 | 第29-35页 |
一、习惯法对青少年思想观念的影响 | 第29-32页 |
(一) 知羞耻不怕死 | 第30页 |
(二) 尊敬君长 | 第30-32页 |
二、习惯法对青少年行为方式的影响 | 第32-35页 |
第三章 习惯法背景下学校法制教育的困境 | 第35-43页 |
一、考察点的选择依据 | 第35-36页 |
二、考察点昭觉县的介绍 | 第36页 |
三、学校法制教育现状的考察 | 第36-43页 |
(一) 在习惯法背景下,教师的法律知识匮乏 | 第37-38页 |
(二) 在习惯法与国家法冲突背景下,教师的法制教学陷入困境 | 第38-39页 |
(三) 在习惯法背景下,青少年的不适应让法制教学实施效果不理想 | 第39-40页 |
(四) 在传统习惯法背景下,法制教育未能恰当地结合民族特性 | 第40-43页 |
第四章 加强和改进民族地区学校法制教育的对策 | 第43-49页 |
一、从“预防犯罪教育”模式转向“权力中心教育”模式 | 第43-44页 |
二、完善师资配备,引入民间法人“德古”进入课堂教学 | 第44-45页 |
三、结合民族元素丰富教学内容、创新教学形式 | 第45-46页 |
四、开发更多的本土资源,置入真实情境 | 第46-49页 |
结论 | 第49-5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1-55页 |
附录 | 第55-61页 |
附录一:关于中小学法制教育现状的调查问卷 | 第55-58页 |
附录二:关于中小学在校生的调查问卷 | 第58-59页 |
附录三:对“德古”访谈中的面谈提纲 | 第59-61页 |
后记 | 第6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