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8-17页 |
1.1 问题的提出 | 第8-9页 |
1.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| 第9-10页 |
1.2.1 研究目的 | 第9页 |
1.2.2 研究意义 | 第9-10页 |
1.3 研究思路、研究方法 | 第10-11页 |
1.3.1 研究思路 | 第10页 |
1.3.2 研究方法 | 第10-11页 |
1.4 研究内容与可能的创新点 | 第11-12页 |
1.4.1 研究内容 | 第11页 |
1.4.2 可能的创新点 | 第11-12页 |
1.5 国内外研究综述 | 第12-17页 |
1.5.1 国外研究综述 | 第12-13页 |
1.5.2 国内研究综述 | 第13-15页 |
1.5.3 国内外研究评析 | 第15-17页 |
第二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| 第17-22页 |
2.1 相关概念界定 | 第17-19页 |
2.1.1 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相关概念 | 第17-18页 |
2.1.2 合作社支持政策 | 第18-19页 |
2.2 政府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现实理由 | 第19-21页 |
2.2.1 合作社的先天弱质性 | 第19页 |
2.2.2 合作社的正外部性 | 第19-20页 |
2.2.3 合作社的存在有助于纠正市场失灵 | 第20-21页 |
2.3 政策过程理论 | 第21-22页 |
第三章 农民专业合作社支持政策历程及现有政策类型 | 第22-30页 |
3.1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专业合作社政策支持历程 | 第22-26页 |
3.1.1 原有农民合作社政策的恢复和探索阶段(1978-1984) | 第22-23页 |
3.1.2 农民专业合作社政策的初步发展阶段(1985-1993) | 第23-24页 |
3.1.3 农民专业合作社政策“滞后”阶段(1994-2003) | 第24-25页 |
3.1.4 农民专业合作社政策的逐步完善阶段(2004年以来) | 第25-26页 |
3.2 农民专业合作社支持政策的现有类型 | 第26-30页 |
3.2.1 财政支持政策 | 第26-27页 |
3.2.2 金融支持政策 | 第27-28页 |
3.2.3 项目倾斜政策 | 第28页 |
3.2.4 综合服务政策 | 第28-30页 |
第四章 农民专业合作社支持政策过程中的问题及影响因素分析 | 第30-35页 |
4.1 农民专业合作社政策支持过程中的问题 | 第30-31页 |
4.1.1 政策制订层面:基本政策和具体政策不同步 | 第30页 |
4.1.2 政策落实层面:政策执行导向和财政支持资金流向偏差 | 第30-31页 |
4.2 农民专业合作社政策过程的影响因素分析 | 第31-35页 |
4.2.1 政府推动合作社“多元化”发展目标的取舍 | 第31页 |
4.2.2 政策取向“重效率、轻公平”的偏差 | 第31-32页 |
4.2.3 政府合作社管理部门与合作社的信息不对称 | 第32-33页 |
4.2.4 合作社利益主体的失衡博弈 | 第33-35页 |
第五章 国外农民合作社政策支持的经验与借鉴 | 第35-42页 |
5.1 激励型农民合作社支持政策 | 第35-38页 |
5.1.1 美国农民合作社的激励型支持政策 | 第35-37页 |
5.1.2 德国农民合作社的激励型支持政策 | 第37-38页 |
5.2 主导型农民合作社支持政策 | 第38-40页 |
5.2.1 日本农民合作社的主导型支持政策 | 第38-39页 |
5.2.2 印度农民合作社的主导型支持政策 | 第39-40页 |
5.3 国外农民合作社支持政策对中国的启示 | 第40-42页 |
5.3.1 政府对农民合作社的支持应适度合法 | 第40-41页 |
5.3.2 具体政策设计应在相对稳定的政策体系中适时调整 | 第41-42页 |
第六章 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支持政策的途径分析 | 第42-49页 |
6.1 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支持政策的基本原则 | 第42-44页 |
6.1.1 应以引导弱势小农维护自身利益为出发点 | 第42-43页 |
6.1.2 应以保障合作社的公平性作为着力点 | 第43页 |
6.1.3 应以促进合作社规范发展为切入点 | 第43-44页 |
6.1.4 应以培养合作社的自生能力为落脚点 | 第44页 |
6.2 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政策支持的具体途径 | 第44-49页 |
6.2.1 实现农民专业合作社支持政策总体上的供求均衡 | 第44-46页 |
6.2.2 优化重点领域支持政策的具体设计 | 第46-47页 |
6.2.3 强化农民专业合作社支持政策的落实 | 第47-49页 |
结论 | 第49-5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0-54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| 第54-55页 |
致谢 | 第5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