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建筑科学论文--地下建筑论文--区域规划、城乡规划论文--城市规划论文--城市规划布局论文--总体规划论文

城市老旧街区建筑功能重构研究--以武汉黎黄陂路为例

摘要第4-5页
Abstract第5页
第1章 引言第10-23页
    1.1 课题背景第10-11页
    1.2 研究对象和内容第11页
    1.3 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1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课题研究目的第11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课题研究意义第12页
    1.4 课题的相关研究动态第12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国外研究现状第13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国内研究现状第16-19页
    1.5 课题研究引用的基础理论第19-21页
        1.5.1 人文主义理论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5.2 行为建筑学理论第20-21页
    1.6 课题的研究方法及框架第21-23页
        1.6.1 课题研究方法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1.6.2 课题研究框架第21-23页
第2章 老旧街区及建筑功能重构相关概述第23-31页
    2.1 老旧街区的概念第23-24页
    2.2 街区老旧的分类第24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建筑年代上的老旧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建筑功能上的老旧第25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建筑相对城市发展上的老旧第25-26页
    2.3 建筑功能及功能重构的概念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建筑功能的概念第26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功能重构的概念第26-27页
    2.4 功能重构的分类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对街区建筑形态之重构第27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对街区建筑用途之重构第27页
        2.4.3 对城市功能构成之重构第27-28页
    2.5 建筑与街区的关系第28-31页
        2.5.1 整体建筑形态组成了街区的风貌特点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2.5.2 整体建筑功能构成了街区的气质特点第29-31页
第3章 城市老旧街区建筑功能重构的原则及意义分析第31-40页
    3.1 老旧街区建筑功能重构的原则第31-34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延续建筑本体的保护原则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延续街区整体性保护原则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原则第33页
        3.1.4 贴近历史真实性原则第33-34页
    3.2 老旧街区建筑功能重构对“人”的意义第34-3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生活日常的丰富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情感需求的满足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社交空间的优化第3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地域文化的认同第36页
    3.3 老旧街区建筑功能重构对城市发展的意义第36-40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城市经济的增长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城市环境的保护第37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城市文脉的传承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城市形象的塑造第38-40页
第4章 黎黄陂路街区及建筑的相关概况第40-56页
    4.1 黎黄陂路街区及建筑的历史沿革第40-43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汉口的历史演变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黎黄陂路的历史演变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黎黄陂路的建筑发展第42-43页
    4.2 黎黄陂路街区范围的文化特点第43-4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近代商业文化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近代西方文化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近代革命文化第45页
    4.3 黎黄陂路街区建筑分布及美学特点第45-48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黎黄陂路街区建筑的分布特点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黎黄陂路街区建筑美学的特点第46-48页
    4.4 黎黄陂路街区功能的结构特点第48-56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居住建筑呈区域片状聚落第49-50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商业街呈沿街带状第50-52页
        4.4.3 文化类建筑呈散点状第52-53页
        4.4.4 党政机关呈片段化第53页
        4.4.5 医疗服务尽端型第53-54页
        4.4.6 教会建筑集中分布第54-56页
第5章 黎黄陂路街区建筑功能重构第56-68页
    5.1 黎黄陂路街区的重构目标第56-57页
    5.2 黎黄陂路建筑功能的重构方法第57-59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以维修、修缮重构建筑审美及结构功能第57-58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以置换、植入重构建筑使用功能第58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以整体规划重构街区功能结构第58-59页
    5.3 黎黄陂路建筑功能的重构形式第59-62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使用功能重构第62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审美功能的重构第62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文化教育功能的重构第62页
        5.3.4 旅游功能的构成第62页
    5.4 黎黄陂路建筑功能重构的不足第62-68页
        5.4.1 城市文脉传承缺失第63页
        5.4.2 城市街区商业单一第63页
        5.4.3 建筑本体功能损毁第63-66页
        5.4.4 建筑重构功能与街区性质不合第66页
        5.4.5 建筑重构功能原真性不契合第66-68页
第6章 黎黄陂路的建筑功能重构再探索第68-76页
    6.1 黎黄陂路建筑功能重构不足之对策第68-70页
        6.1.1 延续城市的文脉第68-69页
        6.1.2 丰富街区商业种类第69页
        6.1.3 加强建筑本体保护第69-70页
        6.1.4 外迁与街区气质不符建筑第70页
        6.1.5 贴近建筑功能原真性第70页
    6.2 黎黄陂路街区建筑功能重构的构想案例第70-76页
        6.2.1 居住与公共设施混合功能重构——以巴公房子为例第71-73页
        6.2.2 文创商业空间的功能重构——以顺丰洋行旧址为例第73-74页
        6.2.3 休闲文化空间的重构——以美国海军青年会旧址为例第74-76页
第7章 结语第76-78页
    7.1 研究结论第76-77页
    7.2 研究不足第77页
    7.3 对论文研究课题的展望第77-78页
参考文献第78-81页
致谢第81页

论文共81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县级综合医院服务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
下一篇:绿色住宅形式与内容的关联性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