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1章 导论 | 第10-17页 |
1.1 课题产生的背景 | 第10页 |
1.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3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| 第11-12页 |
1.3.1 研究内容 | 第11-12页 |
1.3.2 研究方法 | 第12页 |
1.4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| 第12-15页 |
1.4.1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| 第12-14页 |
1.4.2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| 第14-15页 |
1.5 文章的创新之处 | 第15页 |
1.6 全文的脉络和结构安排 | 第15-17页 |
第2章 绿色住宅的概念 | 第17-28页 |
2.1 不同维度下绿色住宅的概念与定义 | 第17-25页 |
2.1.1 人文视角的绿色住宅 | 第17-19页 |
2.1.2 能源循环理念中的绿色住宅 | 第19-22页 |
2.1.3 地理场所理论下的绿色住宅 | 第22-25页 |
2.2 形式与内容关联性视角下的绿色住宅 | 第25-28页 |
2.2.1 绿色住宅的形式与内容综述 | 第25-26页 |
2.2.2 绿色住宅——实体层面“绿色”与认知层面“绿色”的关联 | 第26-27页 |
2.2.3 绿色住宅的特性 | 第27-28页 |
第3章 绿色住宅的形式 | 第28-36页 |
3.1 屋顶的绿色构造形式 | 第28-31页 |
3.1.1 材料的构建形式 | 第28-30页 |
3.1.2 结构的构建形式 | 第30-31页 |
3.2 墙壁接纳自然的创意方法 | 第31-34页 |
3.2.1 融于自然的全封闭实体墙 | 第31-32页 |
3.2.2 会透光的风景装饰墙 | 第32-34页 |
3.2.3 引入自然的室内空间分割墙 | 第34页 |
3.3 地面模拟自然形态的方式 | 第34-36页 |
第4章 绿色住宅的内容 | 第36-47页 |
4.1 绿色内涵的外延与住宅的生命 | 第36-38页 |
4.2 场所作为空间的内容 | 第38-40页 |
4.2.1 空间与场所的区别与内在联系 | 第38-39页 |
4.2.2 场所精神与弥异所 | 第39-40页 |
4.3 可持续的绿色生活方式 | 第40-44页 |
4.4 能源循环指导下的绿色住宅 | 第44-47页 |
4.4.1 以自然为本的住宅节能减排系统 | 第44-46页 |
4.4.2 从居住和生活出发的风、光、建材系统 | 第46-47页 |
第5章 绿色住宅形式与内容的相互关系 | 第47-61页 |
5.1 场所与住宅形式的关联 | 第47-50页 |
5.1.1 绿色住宅与自然环境共生共存的方法——场所的构建 | 第47-48页 |
5.1.2 实例:挪威Juvet Landscape Hotel | 第48-50页 |
5.2 系统内部能源循环下住宅形式的转化 | 第50-54页 |
5.2.1 绿色住宅屋顶、墙壁、地面的能源循环转换 | 第51-52页 |
5.2.2 自然资源和可再生能源的运用 | 第52-54页 |
5.3 可持续生活方式影响下的住宅形式 | 第54-58页 |
5.3.1 劳伦·辛格的极简主义生活 | 第54-56页 |
5.3.2 哈佛大学Wilson教授设计的垃圾箱住宅 | 第56-58页 |
5.4 新科学技术提供了绿色住宅形式的手段 | 第58-61页 |
第6章 界垭山地园宅设计中形式与内容的关联性呈现 | 第61-67页 |
6.1 案例场址的环境现况与人文条件现状 | 第61-62页 |
6.2 山地园宅形式与内容的关联性解读 | 第62-67页 |
6.2.1 场所空间的制造 | 第62-64页 |
6.2.2 可持续生活态引导下的住宅新形态 | 第64-65页 |
6.2.3 能源的再生与重复利用 | 第65-66页 |
6.2.4 新科学技术介入下的空间体验 | 第66-67页 |
第7章 结语 | 第67-6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9-72页 |
致谢 | 第72-73页 |
附录 | 第7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