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文化、科学、教育、体育论文--科学、科学研究论文--世界各国科学研究事业论文--中国论文

中国科学奖励的瞄准机制研究

摘要第4-6页
Abstract第6-8页
第1章 前言第11-19页
    1.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第11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选题依据第11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研究意义第12-13页
    1.2 国内外科学奖励研究综述第13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国外科学奖励研究综述第13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国内科学奖励研究综述第15-16页
    1.3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第16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研究思路第16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研究方法第18页
    1.4 本文拟解决的主要问题第18-19页
第2章 中国科学奖励瞄准机制概述第19-25页
    2.1 我国科学奖励系统概述第19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科学奖励系统的概念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我国科学奖励系统的发展历程第20-21页
    2.2 构建我国科学奖励瞄准机制的时代背景第21-22页
    2.3 科学奖励瞄准机制的概念第22-25页
第3章 中国科学奖励瞄准机制的结构与偏差分析第25-37页
    3.1 科学奖励瞄准机制的构成要素第25-28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科学奖励瞄准机制的目标定位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科学奖励瞄准机制的主体构成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科学奖励瞄准机制的规则说明第27页
        3.1.4 科学奖励瞄准机制的功能诠释第27-28页
    3.2 我国科学奖励瞄准中的“偏差”现象第28-3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奖励的结构不尽合理第28-31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评审过程失范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奖励派生待遇的负效应第32-33页
    3.3 存在上述“偏差”现象的原因分析第33-37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文化原因第33-35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制度原因第35-37页
第4章 完善中国科学奖励机制的对策第37-43页
    4.1 构建多元化奖励瞄准主体体系,完善奖励主体结构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政府主导的同时注意鼓励民间参与第37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采取政府与企业合作进行科学奖励瞄准的模式第37-38页
    4.2 建立动静结合的奖励瞄准目标识别机制,优化奖励客体结构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建立静态的科学奖励瞄准目标识别机制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建立动态的科学奖励瞄准目标识别机制第39页
    4.3 保障通畅有效的“评估-反馈”渠道,规范奖励评审过程第39-43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科学奖励瞄准评估的内容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科学奖励瞄准评估的目的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科学奖励瞄准的信息反馈第42-43页
第5章 对我国科学奖励瞄准机制的展望第43-45页
结论第45-46页
致谢第46-47页
参考文献第47-49页
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第49页

论文共49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酒泉市森林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问题研究
下一篇:A县B镇农村选举的问题及对策研究